高血糖不等同于糖尿病但糖尿病常伴高血糖,高血糖判定有标准及特殊情况,糖尿病分1型和2型,各有特点,高血糖与糖尿病需监测与管理,包括监测指标及不同人群的管理方式。
高血糖的判定及相关情况
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小于7.8mmol/L。当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可考虑为糖尿病。但有时一些其他情况也可能导致暂时性高血糖,比如短期内摄入大量高糖食物、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某些药物影响等,这些情况下血糖升高,但去除诱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并非糖尿病。
对于妊娠期女性,孕期血糖有特定的正常范围,如空腹血糖应≤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若超过相应范围也需考虑妊娠期糖尿病的可能,不过部分妊娠期女性产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也有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的分型及特点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是由于胰岛β细胞遭受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需依赖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比如有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易感性等,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诱发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但近年来随着儿童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也有增加趋势。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其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有家族聚集现象,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年龄增长也是一个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机体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抵抗也可能逐渐加重,从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高血糖与糖尿病的监测与管理
监测方面:无论是高血糖还是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可以通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来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一般在4%~6%,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将HbA1c控制在7%左右(可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对于糖尿病患者,还需要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因为高血糖常伴随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问题,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管理方面:如果是单纯高血糖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干预,比如合理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粗粮等;适当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而糖尿病患者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1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如果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同时,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复诊,由医生根据血糖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还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以及有低血糖风险因素的人群,低血糖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昏迷、心律失常等。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确保母婴健康,产后也需要随访,因为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后期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