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骨髓炎诊断需综合多方面:询问儿童外伤史、成人基础疾病等病史与局部全身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等升高、CRP及ESR异常,血培养找致病菌;X线早期可能无异常,CT更敏感,MRI最敏感;局部穿刺查穿刺液助明确病原菌及药敏。综合多信息准确诊断。
一、病史与临床表现询问
1.年龄因素:儿童急性骨髓炎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段发病特点可能有差异,比如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哭闹、拒动等非特异性表现,而年长儿童可能更能表述局部疼痛等症状。对于儿童患者,要详细询问发病前是否有外伤史,因为外伤可能是诱发急性骨髓炎的一个因素,如轻微的擦伤等可能成为细菌入侵的途径;对于成人患者,需询问是否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不易控制,增加急性骨髓炎的发病风险及诊断难度。
2.局部与全身表现:患者通常会有局部的疼痛、肿胀、皮温升高,病变部位可能有压痛,病情严重时可有关节活动受限。全身表现方面,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通常明显升高,一般可超过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超过70%,提示存在急性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CRP)会显著升高,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其升高程度往往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红细胞沉降率(ESR)也会加快,一般成人ESR>20mm/h,儿童>10mm/h,这也是反映炎症活动的一个指标。
2.血培养:血培养对于明确病原菌非常重要,在患者发热初期,未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血培养,有较大可能培养出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的引起急性骨髓炎的病原菌。通过血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为后续的抗生素选择提供依据,但血培养阳性率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已使用抗生素等。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一般在发病后1-2周才会出现骨质疏松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表现,如可见虫蚀样骨质破坏、骨膜掀起形成的“葱皮样”或“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等,但X线对于早期急性骨髓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2.CT检查:CT检查对于发现骨质破坏、小的脓肿等比X线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皮质的破坏情况、骨髓腔内的病变以及周围软组织的肿胀情况等,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尤其是对于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急性骨髓炎诊断有重要价值,例如骨盆等部位的急性骨髓炎,CT可以更精准地显示病变。
3.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诊断急性骨髓炎最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能够清晰显示骨髓炎的范围,包括骨髓内的炎症浸润、软组织脓肿等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儿童患者,MRI无辐射,能更好地评估病变累及范围而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四、局部穿刺检查
1.穿刺液检查:在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抽取穿刺液进行检查。穿刺液涂片革兰染色可初步查找病原菌,若找到细菌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进行穿刺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能明确病原菌种类并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如果穿刺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提示存在感染性病变。
通过综合病史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局部穿刺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综合判断急性骨髓炎的诊断,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从而做出准确的急性骨髓炎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