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体位、伤口、疼痛、患肢、饮食、并发症预防及康复等方面进行护理。正确体位利于愈合,密切观察伤口,用合适方法评估及缓解疼痛,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等,给予营养饮食,预防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并注意训练事项。
一、术后体位护理
1.卧床体位:患者术后需保持正确的卧床体位,一般建议将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软枕,防止患肢内收、外旋,避免骨折端移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保持体位的正确,以促进骨折愈合。
2.体位变换: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患肢与身体在同一轴线,避免拖拽,防止皮肤擦伤和骨折端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翻身时还需注意观察皮肤情况,预防压疮。
二、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伤口渗血、渗液较多,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要加强伤口观察,防止伤口感染。
2.保持伤口清洁: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定期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换药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伤口感染。
三、疼痛护理
1.疼痛评估:使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于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疼痛评估的方式和标准可能略有不同,但都要准确判断疼痛程度。
2.非药物止痛方法:可采用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例如,给患者播放轻松的音乐,与患者聊天等,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注重心理安抚,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对疼痛的关注。
四、患肢护理
1.血液循环观察: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下降,更易出现血液循环问题,需加强观察。
2.关节活动:在医生的指导下,早期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和未固定关节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关节活动的强度和范围应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五、饮食护理
1.营养摄入:给予患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的饮食,促进骨折愈合。蛋白质有助于修复组织,维生素C等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例如,可多食用牛奶、鸡蛋、鱼虾、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患者,饮食要易于消化。
2.饮食禁忌: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辛辣食物可能会引起血管扩张,加重局部肿胀;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
六、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肺部感染预防: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咳嗽反射减弱,更要加强肺部护理。
2.泌尿系统感染预防:指导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自然冲洗尿路的作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必要时进行导尿操作时要严格无菌。
七、康复指导
1.康复训练计划:根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早期康复训练以肌肉收缩和未固定关节活动为主,后期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负重训练。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患者康复训练计划应有所差异,例如年轻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可相对大一些,而老年患者则要循序渐进。
2.康复训练注意事项:康复训练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端再移位或损伤周围组织。训练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疼痛加剧、肿胀等情况,应暂停训练并及时咨询医护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