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有疫区居住或旅居史、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等流行病学史需警惕;症状有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乏力)、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充血、出血、渗出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血小板异常,尿常规有蛋白、血尿等,血清学有特异性IgM、IgG抗体相关表现;影像学检查可辅助了解肾脏情况,出现相关表现尤其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应及时就医,儿童和老年人更需重视排查。
一、流行病学史
出血热主要由汉坦病毒引起,若在发病前2个月内有疫区居住史或旅居史,曾接触过鼠类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需高度警惕。例如在农村地区,若长期接触可能携带汉坦病毒的鼠类生活环境,就属于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二、症状表现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9-40℃之间,可为稽留热或弛张热等热型。发热一般持续3-7天,部分患者发热后会有短暂热退现象,之后体温再次上升。比如某患者发病后体温迅速升至39.5℃,持续发热4天后体温短暂降至37.8℃,但随后又回升至39.2℃。
全身中毒症状
头痛:较为常见,头痛程度可轻重不一,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累及头部神经等导致。
腰痛:腰痛较为突出,是因为肾脏等组织器官受累,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等刺激神经所致。
眼眶痛:眼眶周围组织受累,如眼周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可引起眼眶痛。
全身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这与病毒感染导致的全身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
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充血:颜面、颈部、上胸部等部位出现明显充血,呈现出“三红”表现,即面部潮红、颈部潮红、胸部潮红,是因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
出血:可出现皮肤出血点,多见于腋下、胸背部等部位,呈搔抓样、条索状;还可能有黏膜出血,如眼结膜出血、口腔软腭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如肾脏出血导致的血尿、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黑便等。例如有的患者腋下可见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患者出现肉眼血尿。
渗出水肿:表现为球结膜水肿,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所致;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睑水肿、面部水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升高,可达(15-30)×10/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L,分类中可见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在10%以上具有一定诊断意义。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逐渐降低,发病后期可明显减少,低于50×10/L,这与病毒损伤骨髓巨核细胞等有关。
尿常规: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尿蛋白阳性,且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还可出现血尿、管型尿等,如尿中发现膜状样物质等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发病1周内即可检出,若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对出血热有确诊意义。一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
特异性IgG抗体: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价值。
四、影像学检查
肾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肾脏体积增大、实质回声改变等,有助于了解肾脏受累情况,但主要还是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影像学检查多作为辅助手段。
如果出现上述相关表现,尤其是有出血热流行病学接触史的人群,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出血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一旦怀疑应尽早带孩子就医检查;对于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可能较多,病情变化相对复杂,更要重视相关症状的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