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特定病原学特点、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可通过血清学检查等诊断,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不同人群在甲肝相关方面各有特点。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1小时,加热100℃5分钟可被灭活,对甲醛、氯等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中排毒量最多,是传染性最强的时期。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如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爆发流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其他途径:输血后甲型肝炎少见,主要发生于甲型肝炎流行区。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少见。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隐性感染比例增加。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28天。
2.临床类型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部分患者有发热;黄疸期可见尿色加深,巩膜、皮肤黄染,黄疸1-3周达高峰,同时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黄疸消退,一般持续1-2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相对较轻,多数患者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无黄疸,易被忽视,在甲型肝炎流行中更常见。
重型肝炎:少见,多见于老年人、孕妇等人群,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等,如不及时救治,病死率高。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可靠的血清学指标,发病后1-2周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可作为甲型肝炎急性期诊断的指标。
抗HAVIgG:是既往感染的标志,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粪便、血清中的HAV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早期诊断甲型肝炎,但该方法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较高。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新病例。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变质食物。
3.保护易感人群
被动免疫: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保护期为35天左右。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措施。甲型肝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起到保护作用。儿童、青少年、高危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医务工作者等)是重点接种对象。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甲肝的发生、发展及预防中各有特点。例如,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甲肝后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出现重型肝炎的倾向,所以更需注重预防;孕妇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较重,需特别关注;有基础肝脏疾病的患者感染甲肝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需更加谨慎。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接触可能被甲肝病毒污染物品的人群(如食品行业从业者)感染风险较高,应加强防护;有甲肝既往感染史的人群体内已有抗体,一般不易再次感染,但仍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维持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