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通过孕期保健、分娩过程预防及新生儿护理来预防,治疗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新生儿免疫系统弱,预防和治疗中需医护人员和家长高度重视并配合。
一、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方法
1.孕期保健
孕妇应加强产前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如孕妇有感染性疾病需及时规范治疗,因为孕妇的感染可能会增加胎儿感染的风险。例如,孕妇若有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要按照医嘱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防止病原菌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减少孕期感染的发生概率,降低新生儿在宫内感染败血症的可能性。
2.分娩过程中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助产人员在接生过程中要遵守无菌原则,如正确处理脐带等。在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要谨慎评估分娩风险,必要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新生儿感染。对于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如>18小时)的孕妇,可能需要更积极地考虑抗生素预防等措施来降低新生儿败血症发生风险。
对于有感染可能的产妇,如产程中发现产妇有感染迹象,要及时对新生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对新生儿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的抗感染治疗(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
3.新生儿护理
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清洁,尤其是脐部的护理。要定期清洁脐部,保持脐部干燥,防止病原菌从脐部侵入引起感染。例如,每天用碘伏等消毒液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消毒处理,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脐部皮肤。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和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相对人工喂养的新生儿感染败血症的风险较低。同时,人工喂养时要注意奶瓶、奶嘴等的清洁消毒,防止被病原菌污染而导致新生儿感染。
避免过多的不良刺激,如过多的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等,减少新生儿感染的机会。例如,能通过非侵入性方法解决问题时,就不要轻易进行有创操作。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1.抗感染治疗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在病原菌未明确之前,可根据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一旦病原菌明确,则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例如,若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苯唑西林等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生素的使用要足疗程,一般需要静脉给药,保证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疗程通常根据病情而定,一般需要1-2周甚至更长时间,要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病情反复。
2.支持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如果新生儿出现体温不升,可通过保暖等措施维持体温稳定;对于呼吸急促等呼吸功能异常的情况,可能需要吸氧等呼吸支持治疗。
保证营养供给,根据新生儿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支持,可通过静脉营养或母乳喂养等方式提供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新生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体代谢需求。例如,对于不能经口喂养的新生儿,要通过静脉途径补充营养。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紊乱,当新生儿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时,要及时进行纠正,如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补充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等。
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在预防和治疗败血症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医护人员和家长都要高度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在预防方面,要严格按照新生儿护理的各项规范操作;在治疗方面,要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的规范,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如按时喂养、配合做好新生儿的各项检查等,以促进新生儿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