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前需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和鼻部情况,行实验室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术采用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术后要进行鼻腔填塞、合理用药、鼻腔冲洗;术后可能出现出血、鼻腔粘连、鼻息肉复发等并发症,需分别进行相应处理,儿童患者在各环节需特殊关注和精细操作。
一、手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状况:需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例如,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对于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治疗调整,以降低手术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对手术的耐受性,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综合考量。
鼻部情况:详细了解鼻息肉的范围、累及部位等。通过鼻内镜检查等明确鼻息肉是单侧还是双侧,以及是否合并鼻窦炎等情况。
2.术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血常规可以了解患者的血象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患者手术中出血的风险,肝肾功能检查则是评估患者身体的基本代谢和解毒功能,对于老年患者以及有慢性肝肾疾病病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影像学检查:鼻窦CT检查是常用的,它可以清晰显示鼻窦内的结构,包括鼻息肉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二、手术方式
1.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
手术原理:利用鼻内镜的良好照明和放大作用,能够清晰地看到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组织,通过精细的操作将鼻息肉切除。
操作过程: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医生将鼻内镜插入鼻腔,找到鼻息肉的位置,使用各种手术器械,如息肉钳、电切刀等将息肉逐步切除。在切除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正常的鼻腔黏膜组织,以减少术后鼻腔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鼻腔结构相对娇嫩,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鼻息肉患者,尤其是那些合并鼻窦炎的患者,在切除息肉的同时可以处理鼻窦内的病变。
三、手术后处理
1.鼻腔填塞
目的:起到压迫止血、防止鼻腔粘连等作用。一般会使用凡士林纱条等进行填塞。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填塞的力度,避免过度压迫引起不适或损伤。
2.术后用药
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有助于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减少鼻息肉复发的风险。例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浓度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抗生素:如果合并有感染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生素。但要避免滥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明显的感染征象等合理选用。
3.鼻腔冲洗
时间:一般在术后创面基本愈合后开始进行鼻腔冲洗。通过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痂皮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压力和冲洗液,家长要在一旁协助,确保安全。
四、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原因:可能是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术后鼻腔受到刺激等引起。
处理:少量出血时,可采取局部压迫等方法止血;如果出血较多,需要再次进手术室进行止血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其面色、呼吸等情况,及时发现出血迹象并进行处理。
2.鼻腔粘连
原因:与术后鼻腔黏膜炎症反应、创面愈合不良等有关。
处理:轻度的鼻腔粘连可以在门诊通过分离粘连等操作处理;严重的鼻腔粘连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分离。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术后定期复查,及时发现粘连情况并尽早处理,以减少对鼻腔功能的影响。
3.鼻息肉复发
原因:可能与鼻息肉的病因未完全去除,如合并的鼻窦炎未彻底治疗等有关。
处理:如果出现复发,根据情况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要积极寻找复发的原因,如是否存在过敏因素等,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