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术后护理包括体位护理(术后平卧位、定时翻身)、疼痛护理(评估、非药物镇痛)、皮肤护理(清洁、预防压疮)、牵引护理(检查装置、护理针眼)、康复护理(早期和后期锻炼)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预防),各环节针对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相应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
一、体位护理
1.术后体位:患者术后需保持正确体位,一般取平卧位,患肢外展中立位,可在两腿之间放置梯形枕,防止患肢内收、外旋,避免骨折移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更要注意保持体位的准确性,以促进骨折愈合。
2.体位变换:定时协助患者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保持患肢与躯干在同一轴线,避免拖拽患肢,防止引起疼痛和骨折再移位。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预防压疮。
二、疼痛护理
1.疼痛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的程度、性质、持续时间等,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等工具进行评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对较低,要更加细致地观察。
2.非药物镇痛:可通过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疼痛,如播放轻柔音乐、与患者聊天等。心理疏导对于缓解患者因骨折带来的焦虑情绪,从而减轻疼痛感知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患者效果较好。
三、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定期为患者擦拭身体,尤其是受压部位和会阴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要及时更换潮湿的床单和衣物。
2.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或海绵垫等,减轻局部压力。对于骨隆突处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装置。老年患者皮肤较为脆弱,更要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皮肤状况,一旦发现皮肤发红等早期压疮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
四、牵引护理(若有牵引治疗)
1.牵引装置检查:检查牵引绳是否通畅、牵引重量是否合适,定期调整牵引重量。牵引重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骨折情况进行调整,一般需要遵循医嘱。对于儿童患者,牵引重量的调整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骨折恢复情况精准调整。
2.牵引部位护理:观察牵引针眼处有无渗血、红肿、疼痛等情况,每日用碘伏消毒牵引针眼,预防感染。牵引针眼感染是牵引治疗中需要重点预防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
五、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锻炼: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如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运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锻炼强度。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相对较差,要耐心指导,辅助患者进行锻炼。
2.后期康复锻炼: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后,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等。关节活动度训练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式,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负重训练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一般从部分负重开始,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六、并发症预防护理
1.深静脉血栓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血液循环。指导患者进行患肢的被动和主动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对于高风险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老年患者血液黏稠度相对较高,更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要重点预防。
2.肺部感染预防: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呼吸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加强肺部护理。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袋等。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