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与骨水炎(骨关节炎)不是同一种病,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骨髓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急慢性不同表现及相应影像和治疗,骨关节炎是关节慢性疾病,表现、影像、治疗也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骨髓炎:是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髓、骨皮质和骨膜的炎症。常见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传播(细菌从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经血液循环到达骨组织)、创伤性感染(如开放性骨折后细菌直接侵入骨组织)等。例如,儿童长骨血供丰富,干骺端毛细血管网丰富,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处停留繁殖引发血源性骨髓炎。
骨水炎:一般指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及关节周围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与年龄增长导致的关节软骨磨损、创伤、关节畸形、肥胖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关节软骨逐渐磨损,软骨下骨暴露,机体启动修复机制,出现骨质增生等改变,同时滑膜等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差异
骨髓炎: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常有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疼痛、红肿、皮温升高,患肢活动受限。慢性骨髓炎则有反复的局部红肿、疼痛、窦道形成,可排出脓性分泌物,长期不愈可导致肢体畸形、生长发育障碍(儿童患者)等。比如慢性骨髓炎患者窦道反复流脓,影响肢体正常功能,儿童可能因骨骺受炎症影响出现肢体短缩等。
骨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早期为轻微钝痛,随病情进展疼痛加剧,呈持续性,活动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还可有关节肿胀、畸形,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出现膝内翻或外翻畸形,活动时可闻及骨摩擦音,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功能,影响患者的日常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因为体重增加使关节负重增大,加速关节软骨磨损。
三、影像学表现不同
骨髓炎:急性骨髓炎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后1-2周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改变。CT检查对早期骨髓炎的骨质破坏、小脓肿等显示更清晰。磁共振成像(MRI)在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等改变,对早期诊断价值较高。例如,MRI显示骨髓内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的异常信号区提示骨髓炎症。
骨关节炎: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下骨质硬化,关节边缘骨赘形成,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半脱位等。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等情况。MRI除了能显示关节软骨退变、骨质改变外,还可观察关节滑膜、韧带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如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股骨髁及胫骨平台边缘骨质增生。
四、治疗原则区别
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可配合局部制动,减少患肢活动,防止感染扩散。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患者需进行切开引流等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多需要手术治疗,如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窦道等,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儿童骨髓炎在治疗时要注意保护骨骺等生长结构,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骨关节炎:治疗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为主。包括非药物治疗,如患者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指导其进行合适的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如热疗、水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消肿,还可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等改善关节润滑功能;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老年人患骨关节炎时,手术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术后康复要注重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加重关节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