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骨膜炎是发生在胫骨骨膜的炎症性疾病,病因有运动因素(青少年多见、运动强度突然增加)和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压痛,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需运动前充分热身、合理安排运动、加强肌肉锻炼。
一、定义
胫骨骨膜炎是一种发生在胫骨骨膜的炎症性疾病。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等起重要作用,当胫骨骨膜受到刺激发生炎症反应时,就会引发胫骨骨膜炎。
二、病因
运动因素
青少年多见: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骨骼生长较快,而肌肉力量相对不足,在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时,肌肉频繁收缩,会对胫骨骨膜产生较大的牵拉应力,容易导致骨膜损伤引发炎症。例如长时间的跑步训练,小腿肌肉反复收缩舒张,对胫骨骨膜的刺激积累,就可能引发胫骨骨膜炎。
运动强度突然增加:如果突然增加运动的强度、频率或改变运动场地,如从平坦的道路突然改为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运动,下肢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胫骨骨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也容易引起炎症。比如原本每周跑步3次,每次3公里,突然增加到每周5次,每次5公里,就可能诱发胫骨骨膜炎。
其他因素
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骨膜的代谢等,间接导致胫骨骨膜炎,不过相对运动因素来说较为少见。
三、临床表现
疼痛
部位:主要位于小腿胫骨内侧或外侧,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早期可能是轻微的隐痛,随着病情发展,活动时疼痛会加重。比如行走、跑步、跳跃等运动时,疼痛明显,休息时疼痛可有所缓解,但也可能持续存在。
性质:多为酸痛、胀痛或刺痛感。
肿胀
胫骨骨膜炎症反应会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从而出现小腿胫骨部位的肿胀,用手触摸可感觉到局部组织增厚、饱满。
压痛
在胫骨骨膜炎症部位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患者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四、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小腿胫骨部位的压痛情况、肿胀情况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胫骨骨膜炎。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胫骨骨膜增厚等表现,但X线对于早期诊断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骨膜的炎症情况,包括骨膜的水肿、增厚等,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
休息:减少引起疼痛的运动和活动,让胫骨得到充分的休息,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比如减少跑步、跳跃等运动,多休息。
物理治疗
冷敷:在炎症早期,可采用冷敷的方法,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因为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水肿。
热敷:在炎症后期,可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炎症消退。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物理作用,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缓解炎症和疼痛。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遵循相关用药原则,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不过具体药物的使用需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
六、预防
运动前充分热身:青少年在进行体育活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如慢跑、活动踝关节和膝关节等,让身体尤其是小腿肌肉和关节逐渐适应即将进行的运动,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合理安排运动:避免运动强度突然增加,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减少不平整地面等对下肢的不良影响。
加强肌肉锻炼:平时注意加强小腿肌肉的锻炼,增强肌肉力量,如进行踮脚尖、小腿肌肉拉伸等练习,提高肌肉对胫骨的保护能力。比如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踮脚尖练习,增强小腿三头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