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由食物残渣等沉积而成,口腔卫生差易致,有黄棕黑等外观,多则致牙龈问题;龋齿因细菌等致,有白垩斑、龋洞等,浅中深龋症状不同。诊断靠口腔检查,牙结石用洗牙,龋齿用检查及X线。治疗分别为洗牙、补牙等,预防均需良好口腔卫生及控糖、定期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成因
牙结石
定义:牙结石是由食物残渣、细菌、唾液中的矿物质等逐渐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的坚硬物质。
成因:口腔卫生不良是主要因素,长期不刷牙、不漱口,导致食物残渣和细菌在口腔内残留并矿化。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生,一般来说,口腔卫生习惯差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牙结石,例如一些长期吸烟、喜欢吃黏性食物的人,由于口腔环境更有利于细菌和矿物质沉积,牙结石形成的概率相对较高。
龋齿
定义:龋齿是牙齿在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表现为牙齿硬组织的色、形、质改变。
成因:主要是细菌(如变形链球菌等)、食物(尤其是含糖食物)和宿主(牙齿本身的结构、唾液的分泌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儿童由于喜欢吃甜食且口腔清洁相对不彻底,患龋齿的概率较高;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也可能发生龋齿,比如一些工作繁忙、忽视口腔清洁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
牙结石
外观:通常呈黄色、棕色或黑色,质地坚硬,附着在牙齿表面或牙龈边缘。
症状:一般情况下,较小的牙结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牙结石较多时,可能会引起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类似,但儿童由于牙龈相对脆弱,牙结石刺激可能更易导致牙龈炎症。
龋齿
外观:初期牙齿表面可能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龋洞,龋洞颜色可为棕色、黑色等。
症状:浅龋时可能没有自觉症状;中龋时,牙齿对冷、热、酸、甜等刺激会感到敏感;深龋时,刺激会引起明显的疼痛,尤其在进食酸甜食物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阶段症状有所不同,儿童龋齿可能会影响咀嚼功能,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和颌面部发育;成年人龋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引起剧烈疼痛。
三、诊断方法
牙结石
口腔检查:医生通过肉眼观察即可发现牙齿表面或牙龈边缘的牙结石,可明确其部位、范围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检查方法相同,儿童检查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其产生恐惧心理。
龋齿
口腔检查:观察牙齿颜色、形态变化,用探针检查龋洞的深度、质地等。还可借助X线检查,尤其是对于隐匿性龋齿或判断龋洞与牙髓的关系等有帮助。儿童进行X线检查时要做好防护,减少辐射影响。
四、治疗与预防
牙结石
治疗:主要通过洗牙(龈上洁治术)来去除牙结石,严重的牙结石可能需要龈下刮治。不同年龄人群洗牙注意事项不同,儿童洗牙时要选择儿童专用的洗牙设备和方式,确保舒适和安全;成年人洗牙相对较为常规,但也需注意术后可能出现的牙齿敏感等情况。
预防: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关键,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漱口水辅助清洁。不同年龄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儿童可在家长帮助下刷牙,逐渐培养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成年人要坚持长期的口腔清洁维护。
龋齿
治疗:浅龋和中龋可通过补牙(填充治疗)来修复牙齿;深龋可能需要先进行安抚治疗,再做填充;若发展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则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等。儿童龋齿治疗时要考虑其配合度,可能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操作;成年人龋齿治疗相对更灵活,但也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预防:控制糖分摄入,少吃甜食和黏性食物;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要注意减少零食尤其是含糖零食的摄入,家长要监督其口腔清洁;成年人要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