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不同病毒引起、以发热和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涉及多种病原体及不同传播途径,有多样临床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主要是支持对症,儿童、孕妇、老年人感染时各有特殊情况需关注。
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病原体种类:引发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毒有多种,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病毒、汉坦病毒等。不同病毒的病原体特性不同,例如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有汉滩病毒、汉城病毒等不同型别;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病毒呈丝状形态。
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如被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等)而感染,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传播。例如汉坦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唾液、尿液、粪便等污染环境,人接触后经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埃博拉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和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而传播。
临床表现
发热: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到39℃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因病毒种类而异,部分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发热可能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
出血表现:不同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出血症状有差异,可能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例如在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中,出血症状较为严重,可出现多部位大量出血。
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以汉坦病毒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为例,病程中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有相应的典型表现,如发热期除发热外,可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等表现;低血压休克期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表现。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等。例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来确诊是否感染相应病毒;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则有诊断意义。
治疗原则:目前对于病毒性出血热缺乏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例如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对于出血严重的患者进行止血等对症处理。对于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的“三早一就”原则很重要,同时根据不同病期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病毒性出血热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病毒的耐受能力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例如在发热时,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在出血表现上可能因为凝血功能相对较弱而使出血症状更易加重。所以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同时要注意维持儿童的体液平衡等,且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孕妇:孕妇感染病毒性出血热时,不仅孕妇自身的健康受到威胁,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例如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感染、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在诊断时要考虑到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方法。治疗时要综合权衡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在使用药物等治疗措施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病毒性出血热时,由于其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较高。例如可能更容易出现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器官功能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