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原体有汉坦病毒、登革病毒等,传播途径各异,临床表现因病原体不同有别,诊断需结合多方面,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感染时各有特点。
一、常见病原体及传播途径
汉坦病毒: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病原体,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感染)、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皮肤、黏膜接触鼠类排泄物等)、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二、临床表现
肾综合征出血热:
发热期:多为突然起病,体温可达39-40℃,持续3-7天,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上胸部位潮红(“三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可见出血点。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休克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发绀、意识障碍等。
少尿期:多在发热期后出现,表现为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率增快,体表静脉充盈,球结膜水肿等。
多尿期:随着肾功能逐渐恢复,尿量开始增多,由少尿期的尿量逐渐增加至2000ml以上,此期若补液不当或继发感染等,可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或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项症状体征逐渐消失,一般需要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
登革热:
急性起病,发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2-7天,可伴有头痛、肌肉痛、骨关节痛(部分患者骨关节痛剧烈,故又称“断骨热”),可有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点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点瘀斑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肝大,少数患者出现黄疸。
三、诊断与治疗
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疫区居住史、鼠类接触史、蚊虫叮咬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登革热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等。
治疗:目前对于急性出血热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例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可给予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低血压休克期需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少尿期需进行利尿、导泻等治疗以促进排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多尿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登革热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如高热时合理使用物理降温或适当退热药物(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等),有出血倾向时给予止血等处理。
四、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急性出血热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例如在发热期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休克等并发症出现相对较急。在护理方面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由于儿童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少尿期等的处理需更加谨慎,注意液体出入量的精确管理等。
孕妇:孕妇感染急性出血热时,母婴传播风险需重点关注,同时孕妇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例如在用药等方面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权衡母亲疾病治疗和胎儿安全的关系。
老年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感染急性出血热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如更易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支持,且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