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受遗传、环境、生物、不良生活方式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部分人具肿瘤易感基因;环境因素中化学致癌因素如多环芳烃、亚硝胺,物理致癌因素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可致肿瘤;生物因素里病毒感染如HPV、EBV与相关肿瘤相关;不良生活方式中吸烟、饮酒增加风险;其他因素包括口腔慢性刺激与损伤、营养因素等也会影响肿瘤发生。
一、遗传因素
部分口腔颌面部肿瘤具有遗传易感性。例如,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综合征可能增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风险。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Ⅰ型患者,其口腔颌面部可能出现相关肿瘤病变。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会从亲代遗传给子代,使得子代携带了肿瘤相关的易感基因,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更易发生肿瘤。
二、环境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1.多环芳烃类:长期接触煤焦油、沥青等物质的人群,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生风险升高。多环芳烃类物质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具有致癌活性的物质,作用于口腔颌面部细胞的DNA,导致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引发肿瘤。
2.亚硝胺类:一些腌制食品、烟熏食品中含有较高含量的亚硝胺。亚硝胺在体内可代谢为亚硝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可诱导口腔颌面部细胞的恶性转化。
(二)物理致癌因素
1.紫外线: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紫外线辐射较强的环境中,口腔黏膜长期受到紫外线照射,可能损伤细胞的DNA,引起基因突变,增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从事户外工作且未采取有效防晒措施的人群,患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
2.电离辐射:接受过头颈部放疗的患者,在放疗后的数年甚至数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电离辐射可使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畸变,破坏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机制,导致肿瘤细胞的出现。
三、生物致癌因素
(一)病毒感染
1.人乳头瘤病毒(HPV):某些亚型的HPV感染与口腔癌的发生相关。HPV可通过直接接触或性传播等途径感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病毒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促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
2.EB病毒(EBV):EBV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EBV感染鼻咽部上皮细胞后,可在细胞内持续存在并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等,最终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四、不良生活方式
(一)吸烟
吸烟是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燃烧产生的焦油、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可直接刺激口腔黏膜,损害口腔黏膜的正常细胞功能,引起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增加口腔癌等肿瘤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的人群患口腔癌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得多。
(二)饮酒
过量饮酒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关联。酒精可作为溶剂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还可直接损害口腔黏膜,导致黏膜慢性炎症,在炎症反复刺激下,细胞发生恶变的几率增加。长期大量饮酒者患口腔癌等肿瘤的风险明显高于偶尔饮酒或不饮酒者。
五、其他因素
(一)口腔慢性刺激与损伤
长期的残根、残冠刺激口腔黏膜,或者不合适的义齿长期摩擦口腔组织,可引起口腔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反复损伤,这种慢性刺激可导致细胞的异常增生,进而引发肿瘤。例如,长期存在的锐利牙尖不断摩擦舌缘、颊黏膜等部位,经过长期刺激后可能诱发口腔癌。
(二)营养因素
缺乏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锌、硒等)可能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细胞的正常代谢,使细胞更容易受到致癌因素的损伤,从而增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发生风险。例如,维生素A具有维持上皮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缺乏时上皮组织易发生角化不良等异常改变,增加肿瘤发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