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的炎症性疾病,由牙菌斑等刺激引起,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无牙周袋等,可通过洁治等治疗;牙周炎累及牙周组织,有牙周袋、牙槽骨吸收等,治疗复杂需综合治疗,两者预防均需保持口腔卫生等,定期检查。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牙龈炎:是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引起,菌斑中的细菌及其产物长期作用于牙龈,引发牙龈的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菌斑生物膜诱导牙龈组织的免疫炎症应答,导致牙龈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与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如不经常刷牙、刷牙方法不正确等。
牙周炎:是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变不仅累及牙龈,还涉及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其发病是在牙龈炎症的基础上,细菌进一步侵入牙周组织,引发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包括牙槽骨的吸收、牙周膜纤维的破坏等。多见于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一些全身因素如糖尿病等会增加患牙周炎的风险,同时也受口腔局部因素的影响。
二、临床表现
牙龈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的红肿、出血,通常在刷牙、咬硬物或吸吮时容易出血,牙龈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色,质地松软,但一般无牙周袋形成、无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等情况。例如,患者刷牙时牙龈出血是比较常见的表现,而且牙龈的形态可能会有轻度的肿胀,但牙齿的位置基本稳定。
牙周炎:除了有牙龈的炎症表现如红肿、出血外,还会出现牙周袋形成,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是牙周炎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同时会有牙槽骨吸收,随着牙槽骨吸收的加重,会出现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牙齿可能会脱落。比如,早期可能只是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随着病情进展,牙齿逐渐松动,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
三、诊断方法
牙龈炎:主要通过口腔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质地、是否出血等情况来诊断,一般没有牙周袋深度的增加和牙槽骨的吸收。例如,医生用探针检查牙龈时,探针深度通常在正常范围(一般小于3mm),没有附着丧失。
牙周炎:除了口腔检查牙龈情况外,还需要检查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程度以及牙槽骨吸收情况。通常会用牙周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拍摄X线片来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如果牙周袋深度大于3mm,且有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即可诊断为牙周炎。
四、治疗原则
牙龈炎:治疗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来治疗,如洁治术(洗牙),清除牙菌斑、牙结石等,经过洁治后,牙龈的炎症一般可以消退,恢复健康。对于口腔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需要进行口腔卫生指导,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使用牙线等口腔清洁工具。
牙周炎:治疗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综合治疗。首先也是进行洁治、刮治等基础治疗,去除牙周袋内的菌斑、牙结石等。如果病情较严重,可能还需要进行牙周手术治疗,如牙周翻瓣术等,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对于伴有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全身疾病,以控制牙周炎的进展。而且牙周炎患者需要长期的维护治疗,定期复查,进行牙周的维护和治疗。
五、预防措施
牙龈炎:预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含氟牙膏;饭后漱口,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洁治1-2次。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儿童需要在家长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牙周炎:预防除了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牙龈炎症等问题并及时处理。对于有全身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患牙周炎的风险。同时,避免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和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