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耳聋的检查包括听力检查(纯音听阈测定和声导抗测试)、耳部影像学检查(颞骨CT检查和内耳MRI检查)、基因检测。纯音听阈测定通过测不同频率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判断听力损失程度类型;声导抗测试检测中耳功能状态;颞骨CT可显示颞骨结构;内耳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基因检测可发现与药物性耳聋相关的基因变异。
一、听力检查
1.纯音听阈测定
原理及意义:通过测定不同频率的纯音在气导和骨导上的听阈,来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对于药物性耳聋患者,可明确听力下降是传导性、感音神经性还是混合性。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听力范围不同,儿童的听力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例如新生儿出生时听力范围约为30-40dBHL,随着年龄增长到3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对于有药物性耳聋病史的儿童,定期进行纯音听阈测定可以及时发现听力变化情况。
操作方法:患者端坐,分别测试两耳,将不同频率(如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等)的纯音通过耳机传入耳内,让患者听到声音时举手示意,逐步降低音量直到患者刚能听到声音,记录此时的听阈。
2.声导抗测试
原理及意义:检测中耳的功能状态,包括鼓膜的顺应性、鼓室压力等。药物性耳聋可能影响中耳结构或传导功能,声导抗测试可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中耳病变。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声导抗结果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年龄因素会影响结果,儿童的中耳结构与成人不同,其鼓室压力等指标有自身特点。例如儿童的鼓膜更薄、更柔软,鼓室容积较小,声导抗测试时的表现与成人有区别。
操作方法:将探头置于外耳道内,通过改变外耳道压力,检测鼓膜的运动情况和中耳的声导抗值,包括静态声顺值、鼓室图类型等。
二、耳部影像学检查
1.颞骨CT检查
原理及意义:可以清晰显示颞骨的结构,包括外耳道、中耳腔、内耳骨迷路等的形态和结构是否存在异常。药物性耳聋可能与内耳骨迷路的发育异常或病变有关,颞骨CT有助于发现这些结构上的改变。不同年龄的颞骨解剖结构有差异,儿童的颞骨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进行CT检查时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为了明确诊断有时仍需进行。例如药物性耳聋患者如果怀疑有内耳骨迷路畸形等情况,颞骨CT可以提供重要信息。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头部固定,按照颞骨CT的扫描参数进行扫描,获取颞骨的横断面、冠状面等图像,通过计算机重建技术得到三维图像,以便更清晰地观察耳部结构。
2.内耳MRI检查
原理及意义: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更好地显示内耳的膜迷路等软组织结构。对于药物性耳聋患者,内耳MRI可以发现膜迷路是否存在水肿、病变等情况。年龄因素对内耳MRI检查结果有一定影响,儿童的内耳组织在发育过程中,MRI表现与成人不同。例如在判断药物性耳聋是否与内耳膜迷路病变相关时,内耳MRI能提供比CT更详细的软组织信息。
操作方法:患者平卧于MRI检查床上,采用适当的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等)进行扫描,获取内耳的图像,观察膜迷路等结构的形态和信号改变情况。
三、基因检测
1.原理及意义:某些药物性耳聋与特定的基因变异有关,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相关的致病基因。例如线粒体DNA上的12SrRNA基因的某些突变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性耳聋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基因携带情况可能不同,但对于有药物性耳聋家族史的人群,基因检测尤为重要。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家族中有药物性耳聋的遗传病史,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是否携带致病基因,从而采取预防性措施。
2.操作方法:采集患者的外周血等样本,通过特定的基因检测技术(如PCR-测序等方法)对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是否存在突变位点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