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与宿主因素、真菌因素及医院环境因素相关。宿主方面新生儿和老年人免疫弱、基础病患者免疫及屏障功能差、有侵入性操作易让真菌入血;真菌种类中念珠菌、曲霉、隐球菌等可致感染;医院环境中真菌污染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也会增加败血症风险。
一、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
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且可能因早产等原因更易受到真菌感染。例如,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功能存在缺陷,杀菌能力降低,同时肠道屏障功能不成熟,易导致真菌移位,从而增加败血症发生风险。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如T细胞功能减退、巨噬细胞活性降低等。且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使得真菌更容易侵入血流引发败血症。
2.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导致机体局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受损。例如,高血糖会改变真菌的代谢环境,使其更易在体内定植和播散,进而引发败血症。
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会导致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同时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此外,肿瘤本身也会破坏机体的组织屏障,为真菌入侵创造条件,从而增加真菌感染败血症的几率。
免疫抑制患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被显著抑制,对真菌的清除能力大大减弱,真菌容易在体内定植并进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3.侵入性操作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为真菌进入血流提供了直接通道。导管表面会形成生物膜,真菌易在生物膜上定植,随着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真菌定植的概率增加,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定植的真菌可进入血流引发败血症。
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屏障,机械通气过程中气道湿化不足等因素易导致真菌在呼吸道定植,然后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引发败血症。
胃肠道侵入性操作:如胃肠减压、鼻胃管留置等,可能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使真菌易位进入血液,尤其是长期留置鼻胃管的患者,发生真菌感染败血症的风险较高。
二、真菌因素
1.真菌种类
念珠菌属:是最常见的引起真菌感染败血症的真菌,其中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较为常见。念珠菌具有黏附宿主细胞的能力,能够黏附在血管内皮细胞等部位,进而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例如,白念珠菌可产生一些酶类物质,如磷脂酶、脂肪酶等,这些酶有助于其侵袭组织和进入血流。
曲霉属:曲霉也是导致真菌感染败血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烟曲霉是较为常见的致病曲霉。曲霉的孢子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在肺部定植后,可侵入血管,随着血流播散至全身,引发败血症。曲霉的菌丝具有侵袭性,能够破坏血管壁,导致真菌进入血液循环。
隐球菌属:新生隐球菌是主要的致病隐球菌,通常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在肺部定植,然后通过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等全身多个部位,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引发败血症。
三、医院环境因素
1.医院内真菌污染:医院环境中存在大量真菌孢子,如病房空气、医疗器械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等都可能被真菌污染。例如,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等环境如果消毒不彻底,空气中的真菌孢子浓度较高,患者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增加了接触真菌并感染的机会,进而可能引发败血症。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会破坏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和真菌过度生长。例如,长期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广谱抗菌药物,会抑制肠道内敏感菌的生长,使得真菌如念珠菌等大量繁殖,从而增加了真菌感染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