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桡骨骨折后可能出现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后遗症,分别有各自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表现与应对措施,关节僵硬因固定致组织粘连挛缩,创伤性关节炎与关节面不平整等有关,肌肉萎缩是因活动少致废用性萎缩,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由多种因素造成。
一、尺骨、桡骨骨折后遗症之关节僵硬
发生机制:骨折后长时间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例如,前臂骨折后若固定超过4-6周,关节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骨折后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发生关节僵硬的概率相对低于老年人,但如果固定不当也可能出现;性别差异不大;生活方式上,受伤后康复锻炼不及时、不规范的患者更易出现;病史方面,骨折严重程度、是否合并其他损伤等都会影响,严重骨折且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患者关节僵硬风险更高。
表现与应对: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如肘关节屈伸受限等。应对措施包括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在骨折固定的早期就开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骨折愈合后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可采用主动运动结合被动运动的方式,由专业康复人员指导或患者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二、尺骨、桡骨骨折后遗症之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过程中关节软骨损伤、退变,导致关节炎症反应。当骨折复位不佳,关节面存在微小台阶时,长期关节活动会引起软骨磨损,进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因素:年龄上,青少年骨折后由于软骨修复能力相对较好,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低于中老年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受伤后过早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过度关节活动会加重病情;病史方面,骨折复位情况是关键,复位不良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明显增高。
表现与应对: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伴有摩擦音等。应对措施包括早期尽量恢复关节面平整,如通过手术复位等方式;后期根据病情可采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严重时可能需要关节置换手术等。
三、尺骨、桡骨骨折后遗症之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由于骨折固定,前臂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收缩舒张锻炼,肌肉营养供应不足,导致肌肉体积减小、力量减弱。
影响因素:年龄越小,肌肉萎缩恢复相对越容易,但如果不及时锻炼也会影响恢复;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上,受伤后缺乏康复锻炼计划的患者肌肉萎缩更明显;病史方面,骨折程度越重、固定时间越长,肌肉萎缩越严重。
表现与应对:表现为前臂肌肉变细、力量下降。应对措施包括积极进行肌肉的康复锻炼,早期进行等长收缩锻炼,随着骨折愈合逐步增加肌肉的抗阻训练等,可采用主动运动和辅助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肌肉力量恢复。
四、尺骨、桡骨骨折后遗症之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多种因素可导致,如骨折端血供破坏严重,骨折部位存在感染,骨折固定不牢固等。例如,开放性骨折导致骨折端污染,容易引起感染,影响骨折愈合;骨折端粉碎严重,血供破坏多,也易出现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影响因素:年龄上,儿童骨折后愈合能力强,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概率低,老年人愈合能力差,风险高;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骨折愈合,因为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骨折端血供;病史方面,骨折类型(如粉碎性骨折等)、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都会影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骨折愈合更易延迟。
表现与应对:表现为骨折部位持续疼痛、异常活动等。应对措施包括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处理,如改善骨折端血供、控制感染、加强骨折固定等,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植骨术等促进骨折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