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烧不一定是败血症但败血症可致发烧,需从环境、脱水、感染等找发烧常见因,败血症致发烧有体温及伴随表现特点,可通过血常规、CRP、血培养及感染灶检查鉴别,怀疑败血症要一般处理、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家长发现新生儿发烧要及时就医并注意新生儿居住环境等。
一、新生儿发烧与败血症的关系
新生儿发烧不一定就是败血症,但败血症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发烧。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一旦有感染容易扩散引发败血症。
(一)新生儿发烧的常见原因
1.环境因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若环境温度过高,如包裹过严、室温过高,可使新生儿体温升高,这种情况下体温一般在37.5℃左右,去除环境因素后体温可逐渐恢复正常。
2.脱水热:新生儿摄入水分不足时,可出现脱水热,多发生在生后2-4天,体温可升至38-39℃,补充水分后体温可下降。
3.感染性因素:除败血症外,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如肺炎)、脐炎、皮肤感染等局部感染也可引起发烧,一般有相应感染部位的表现,如肺炎可伴有呼吸增快、口吐泡沫等,脐炎可出现脐部红肿、有分泌物等。
(二)败血症导致新生儿发烧的特点及伴随表现
1.体温特点:败血症引起的发烧多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体温可高达39℃以上,且体温波动较大,不易因环境因素改善而明显下降。
2.伴随表现
一般情况差:新生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拒奶、哭声低弱等表现。
循环系统表现: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呼吸系统表现: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
消化系统表现:可有呕吐、腹泻、腹胀等。
神经系统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惊厥、前囟饱满等脑膜炎表现。
二、如何鉴别新生儿发烧是否为败血症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败血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出现中毒颗粒;而一般非感染性发烧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C反应蛋白(CRP):败血症时CRP明显升高,而其他非感染性发烧CRP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3.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为败血症,但血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二)感染灶检查
寻找可能的感染灶,如检查脐部有无红肿、渗液,皮肤有无破损感染,肺部听诊有无异常等,若能找到明确的感染灶且感染灶处病原体培养阳性等也有助于考虑败血症可能。
三、新生儿发烧怀疑败血症时的处理
1.一般处理:保持新生儿安静,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保证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抗感染治疗:一旦怀疑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前即应尽早使用抗生素,一般选用两种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联合使用,如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需注意新生儿肾功能情况),待血培养结果回报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
3.对症支持治疗:如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酒精擦浴,防止新生儿吸收酒精导致中毒),若物理降温无效且体温持续升高,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退热措施,但新生儿退热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避免使用不当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是特殊群体,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发烧,应及时带新生儿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提供新生儿的出生情况、体温变化情况、喂养情况等信息。同时要注意保持新生儿居住环境的清洁、温度适宜(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适宜(50%-60%),给新生儿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包裹过严或过少,以利于新生儿体温的稳定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