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口综合征的发生与局部、全身及其他多种因素有关。局部因素包括口腔局部感染、牙石和不良修复体刺激;全身因素涉及内分泌(更年期女性、其他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神经病变、精神心理因素)、系统性疾病(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因素有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以及年龄和性别因素,中老年人易患且女性比例高于男性。
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刺激:牙石会持续刺激牙龈和口腔黏膜,不良修复体的边缘不贴合、表面不光滑等情况也会反复摩擦口腔组织,长期的机械刺激可引发口腔黏膜的不适,包括灼痛等类似灼口综合征的表现。
全身因素
内分泌因素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口腔黏膜血流改变、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等变化。研究表明,更年期妇女灼口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与口腔黏膜的营养、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密切相关,雌激素缺乏可导致口腔黏膜萎缩、干涩等,从而引发灼痛等症状。
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某些细菌繁殖,且机体抵抗力下降,同时高血糖可引起神经病变,包括口腔神经的病变,可能导致口腔出现灼痛等异常感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素分泌减少,机体代谢降低,也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功能,引发灼口综合征相关表现。
神经系统因素
神经病变:如三叉神经、舌咽神经等的病变,可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患者对口腔内的正常感觉感知异常,出现灼痛等不适。例如,脑血管意外患者可能伴随有口腔神经功能受损,出现类似灼口综合征的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精神心理状态可影响神经系统对口腔感觉的调控。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口腔黏膜的感觉和代谢。有调查显示,灼口综合征患者中伴有精神心理障碍的比例较高,如约30%-5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这些情绪状态可加重口腔的灼痛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系统性疾病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如维生素B12、叶酸、铁等缺乏时,可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口腔黏膜的代谢。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的合成,缺乏时可引起神经病变;叶酸缺乏可导致核酸合成障碍,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和代谢,进而影响口腔黏膜健康,引发灼痛等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外,也常伴有口腔黏膜的灼痛等表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机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组织和器官,包括口腔黏膜相关组织,导致黏膜炎症和功能异常。
其他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饮酒: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可直接刺激口腔黏膜,损伤口腔黏膜的上皮细胞和神经末梢,长期吸烟的人群灼口综合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过量饮酒可导致口腔黏膜干燥,破坏口腔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酒精的刺激也可能影响神经末梢的感觉,增加灼口综合征的发病风险。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过烫、过辣、过酸等刺激性食物,可反复损伤口腔黏膜,使口腔黏膜处于应激状态,容易引发灼痛等不适。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的人群,口腔黏膜经常受到辛辣成分的刺激,可能增加灼口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年龄和性别因素
年龄:中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患灼口综合征,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口腔黏膜的防御功能下降、内分泌功能变化、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等多种因素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患灼口综合征的较少见,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若有相关症状也需要考虑可能的病因。
性别:女性患灼口综合征的比例高于男性,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分泌因素外,女性在生理周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较大,且可能在心理承受等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女性更易发生灼口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