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前后有诸多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身体状况、保持口腔清洁;术后需压迫止血,2小时后进食温凉松软食物,24小时内不漱口,24小时后可轻柔刷牙,观察出血、肿胀疼痛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且拔牙后当日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
一、术前注意事项
1.身体状况评估
若处于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需提前告知医生。女性经期凝血功能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增加拔牙后出血风险;孕期前3个月和后3个月拔牙可能引发宫缩等风险,中间3个月相对较安全但也需谨慎评估。对于有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要将病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需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才可考虑拔牙;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8.8mmol/L以下,且无急性感染等并发症时方可拔牙。
术前需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身体状态,避免因身体疲劳导致抵抗力下降,增加术后感染风险。
2.口腔清洁
术前应认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降低术后感染几率。可使用温和的牙膏和软毛牙刷,刷牙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牙龈。
二、术后注意事项
1.压迫止血
拔牙后医生会在拔牙创放置棉球或纱布让患者咬紧,一般需咬紧30-40分钟后吐掉。这是为了促使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起到止血作用。如果过早吐掉棉球,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引起再次出血。
2.饮食注意
进食时间:拔牙后2小时方可进食,且应进食温凉、松软的食物,避免过热、过硬食物刺激拔牙创。过热食物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出血风险;过硬食物则可能摩擦或撞击拔牙创,影响血凝块的稳定。例如可以选择喝温牛奶、吃软面条、稀粥等。
食物种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过黏的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伤口,引起疼痛和肿胀加重;过黏食物可能会黏附在拔牙创上,导致血凝块脱落。
3.口腔护理
当日避免漱口:拔牙后24小时内不宜漱口,因为漱口可能会使口腔内压力改变,导致血凝块脱落。24小时后可使用温和的漱口水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避免用力漱口。
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可正常刷牙,但要注意避开拔牙创区域,防止损伤血凝块。可以使用巴氏刷牙法,轻柔地清洁牙齿其他部位。
4.伤口观察
出血情况:拔牙后唾液中带有少量血丝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大量出血,如吐出较多鲜血、血凝块频繁脱落等情况,应及时复诊。大量出血可能是由于血凝块脱落、局部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
肿胀疼痛情况:术后1-2天内拔牙创周围可能会出现轻微肿胀和疼痛,这是正常的炎症反应。可以在术后24小时内进行局部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2-3小时一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肿胀消退。但如果肿胀疼痛逐渐加重,伴有发热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感染,需及时就医。
5.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拔牙后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等不适。要叮嘱儿童不要用舌头舔拔牙创,避免吸吮动作,防止血凝块脱落。同时要保证儿童饮食的营养和安全,避免食用可能损伤拔牙创的食物。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以及伤口愈合情况。鼓励老年人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
妊娠期女性: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术后注意事项外,要更加谨慎观察。术后如有任何不适,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因为妊娠期的特殊性,用药等处理都需要特别权衡利弊。
三、活动与休息
拔牙后当日应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要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血压升高,增加拔牙创出血的风险。可以选择静坐或平卧休息,避免头部过度后仰或剧烈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