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根据压缩程度和有无神经症状等情况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压缩轻且无神经症状者,包括卧床、支具固定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压缩重、有神经症状或脊柱不稳定者,有微创手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康复治疗分早期、中期、后期,早期防肌肉萎缩,中期练腰部力量等,后期进行全面功能康复训练,均需个体化制定方案。
具体措施
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硬板床休息,一般需要卧床6-8周,在床上进行大小便,减少腰部活动,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和愈合。卧床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例如,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鼓励患者深呼吸、咳痰,进行肺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腰部支具固定:在卧床一段时间后(通常骨折有一定初步稳定后),可佩戴腰部支具起床活动,支具能提供腰部支撑,限制腰部的过度活动,帮助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不同,比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胃肠道等方面的风险,用药时需谨慎评估。还可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
压缩程度较重:当压缩椎体高度超过1/3,或伴有神经症状(如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失禁等)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伴有脊柱不稳定:对于一些骨折导致脊柱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的患者,也需要手术干预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手术方式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这两种微创手术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PVP是通过向骨折椎体注入骨水泥来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缓解疼痛;PKP则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然后再注入骨水泥,不仅可以恢复椎体高度,还能进一步增强稳定性。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但需要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需要综合评估。例如,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术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准备,调整心肺功能至较好状态后再考虑手术。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年轻患者的不稳定性压缩骨折等情况。通过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后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装置来固定骨折椎体,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和稳定性。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但能更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年轻患者,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骨折愈合和脊柱功能的恢复,同时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要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早期康复都很重要。在卧床期间,进行四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例如,腿部肌肉可以进行绷腿、勾脚等动作,上肢肌肉可以进行握拳、伸展等动作。对于手术患者,在术后早期根据恢复情况开始进行脊柱稳定性相关的康复训练,如在床上进行轴向翻身等动作,但要注意避免腰部扭曲。
中期康复:当患者可以逐渐起床活动后,进行腰部肌肉力量训练,如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等腰背肌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进一步稳定脊柱。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能力,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动作的缓慢和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进行全面的脊柱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脊柱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洗漱、上下楼梯等,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生活状态。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骨折愈合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制定和调整,确保康复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