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可能引发败血症,败血症会致多器官功能损害、死亡率高且可能留后遗症,儿童、老年及基础疾病患者患发烧引起的败血症各有特点,需关注并及时处理。
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当人体发烧时,可能意味着身体正在遭受感染,而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病原菌有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例如,一些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在局部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发烧,若病原体进一步侵入血流,就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败血症的严重程度体现方面
多器官功能损害: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败血症可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研究表明,败血症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感染性休克,这会影响心脏的血液灌注,严重时可导致心功能不全。例如,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败血症时,炎症介质释放会导致肺部炎症反应,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萎陷,影响气体交换,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这是因为病原体产生的毒素以及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和神经功能,炎症介质也可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对肾脏等其他器官的影响: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还可能影响肝脏功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等。例如,肾脏在败血症时由于灌注不足、毒素损伤等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肾功能障碍;肝脏则因为炎症反应和毒素的影响,代谢和解毒功能受到抑制。
死亡率较高:败血症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严重的、病原体耐药的情况。据相关统计,败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可能在10%-50%左右,这取决于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及耐药情况、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例如,老年患者、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发生败血症时,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弱,病情往往更重,死亡率相对更高。
预后可能遗留后遗症: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存活下来,也可能遗留一些后遗症。比如,肺部感染引发败血症的患者可能会遗留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可能会有认知功能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后遗症;肾脏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不同人群患发烧引起败血症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发烧后更容易发展为败血症。儿童患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迅速,可能很快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呼吸急促等表现。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情况,一旦发现儿童发烧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败血症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展非常快,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等情况。
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低下,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发烧引起败血症时,老年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例如体温可能不是很高,但感染中毒症状可能较为明显,如精神差、乏力等。而且老年人发生败血症后,治疗难度相对较大,恢复也较慢,需要更加精心的护理和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等措施,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变化,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储备差,败血症对其器官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基础疾病患者: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发烧后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发生败血症后,治疗不仅要针对感染,还需要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合并败血症的患者,需要在抗感染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