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牙龈增生局部刺激因素,如口腔卫生不良致牙龈增生需牙周基础治疗,不良修复体致需去除不良修复体;药物治疗分局部和全身,局部用消炎药等,全身在特殊情况谨慎调整药物;手术治疗有牙龈切除术和翻瓣术,前者针对明显增生效果不佳者,后者用于伴牙周袋等情况;特殊人群中儿童要注意口腔卫生指导,妊娠期女性以局部治疗为主,老年人要关注全身状况并加强宣教。
一、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的牙龈增生:对于因口腔卫生差,牙菌斑、牙结石堆积引起的牙龈增生,首先要进行牙周基础治疗。通过龈上洁治(洗牙)、龈下刮治等方法清除牙菌斑和牙结石,一般经过规范的牙周治疗后,轻度的牙龈增生可逐渐消退。例如,有研究表明,彻底的牙周洁治能使约60%-70%的因局部刺激导致的轻度牙龈增生得到改善。
不良修复体引起的牙龈增生:如果是不良修复体(如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刺激牙龈导致增生,需要去除不良修复体,重新制作合适的修复体。这能从源头上解除对牙龈的刺激,促进牙龈恢复。
二、药物治疗
局部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炎症较轻的牙龈增生,可局部使用消炎药,如过氧化氢液冲洗龈沟,碘甘油等局部上药,有一定的消炎、减轻牙龈炎症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牙龈增生的进一步发展。
全身药物治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因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钙通道阻滞剂等)引起的药物性牙龈增生,在病情需要继续服用相关药物时,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考虑调整药物,但一般不轻易停用可能危及生命的基础疾病用药。如果牙龈增生较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一些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治疗通常是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局部刺激因素的去除。
三、手术治疗
牙龈切除术:当牙龈增生明显,经上述治疗后效果不佳时,可考虑牙龈切除术。通过手术切除增生的牙龈组织,恢复牙龈的正常生理外形。手术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术后要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防止感染,一般术后1-2周牙龈可逐渐愈合。例如,对于因长期牙龈炎发展为明显增生的患者,牙龈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有效率较高。
翻瓣术:如果牙龈增生同时伴有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翻瓣术。翻瓣术不仅可以切除增生的牙龈,还能对牙周深部进行清创、修整牙槽骨等操作,以彻底治疗牙周疾病并改善牙龈增生状况。不过,翻瓣术相对复杂,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患者严格遵循术后护理要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牙龈增生相对较少见,若发生牙龈增生,多与局部刺激(如不良口腔习惯导致的局部菌斑堆积等)有关。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指导,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正确的刷牙习惯,如使用软毛牙刷,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等。因为儿童配合度可能较差,家长的监督和正确引导很重要,避免因口腔卫生不良导致牙龈增生加重。同时,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牙龈增生的药物,如非必要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等可能引起药物性牙龈增生的药物。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牙龈增生可能与孕期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此时治疗需更加谨慎,首先以局部治疗为主,如轻柔的牙周洁治等,尽量避免全身用药。要注重口腔卫生维护,指导孕妇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因为妊娠期用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所以一般不轻易使用全身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局部处理来控制牙龈增生的发展,待分娩后再根据情况考虑进一步的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牙龈增生可能与全身健康状况、口腔局部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老年人常伴有全身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这可能影响牙龈的恢复。在治疗牙龈增生时,要同时关注全身疾病的控制。对于老年人的口腔治疗,操作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如果需要手术治疗,要评估老年人的全身状况,确保能耐受手术。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口腔健康宣教,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促进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