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跟骨骨折治疗需依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案,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可保守治疗,包括石膏固定与康复锻炼;移位明显或关节内骨折则多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早期消肿胀、管疼痛、初步锻炼关节活动度,中期增关节活动度、强化肌肉力量,后期行负重行走及全面功能恢复锻炼,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足功能。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左跟骨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例如一些儿童患者若骨折移位不明显,保守治疗是常见选择;对于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也可能优先考虑保守治疗。
2.具体措施
石膏固定:通过石膏将左下肢固定,保持跟骨的位置,促进骨折部位的初步稳定和愈合。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等情况,避免因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儿童患者在石膏固定时要特别注意调整合适的松紧度,因为儿童骨骼发育尚未成熟,血液循环相对更敏感。
康复锻炼:在骨折固定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足趾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中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等锻炼,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锻炼导致骨折移位等情况。
二、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
移位明显的骨折:当左跟骨骨折移位较明显,如跟骨的关节面破坏严重、跟骨高度丢失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一些年轻且活动量较大的患者,为了恢复跟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多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有明确跟骨骨折移位影响关节功能的患者,手术是较好的选择。
关节内骨折:跟骨骨折累及关节面时,手术治疗可以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患者中,若关节内骨折情况较严重,手术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2.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将移位的骨折块复位后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以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和结构。手术过程中要精确复位关节面,确保固定牢固,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特点,手术操作更需精细,避免损伤骨骺等结构影响生长发育。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肿胀消退与疼痛管理:术后早期要注意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以维持肌肉力量。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但要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响,避免不适合的药物使用。儿童患者在疼痛管理时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法。
关节活动度初步锻炼:逐渐开始进行踝关节的小范围屈伸等活动锻炼,防止关节僵硬,但活动幅度要循序渐进,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患者耐受程度调整。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增加关节活动度:进一步加大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等活动范围锻炼,可配合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等促进恢复,但温度等要适宜,避免烫伤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要个性化调整康复方案。
肌肉力量强化: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锻炼,如借助弹力带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的抗阻锻炼等,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为恢复行走等功能做准备。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负重行走训练:根据骨折愈合的X线等检查结果,逐渐开始部分负重行走,然后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在行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步态的正确性,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患者在负重行走训练时要密切观察足部的反应,儿童患者要确保骨骼发育不受影响。
全面功能恢复锻炼:进行平衡、协调等功能的锻炼,如单腿站立等训练,使患者逐渐恢复到受伤前的生活和运动能力。
左跟骨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类型、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注重康复等各个环节的规范操作,以最大程度恢复患足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