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是口腔黏膜炎症,由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局部刺激、全身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不同类型病因、临床表现有别,诊断靠病史询问、口腔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依类型而异,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了解其相关情况对预防和治疗口炎很重要。
一、病因分类及特点
感染性口炎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儿童多见,常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原发性单纯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2岁更多见,开始有发热、头痛、疲乏不适等前驱症状,1-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牙龈红肿,随后出现成簇的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可引起球菌性口炎,多继发于其他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易发病,口腔黏膜充血,有散在的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假膜,假膜较厚、致密,呈灰黄色或浅黄色。
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儿,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累及咽部、食管等。
非感染性口炎
创伤性口炎:多由局部创伤因素引起,如残根、残冠、锐利牙尖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引起创伤性溃疡,溃疡形状与刺激因子相适应,边缘整齐,底部有灰白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
接触性口炎:是因口腔黏膜接触外界物质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如使用了过敏的牙膏、口香糖等,发病较快,病变部位充血、水肿,有红斑、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有瘙痒、灼热感。
药物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局部涂擦、含漱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常见的引起过敏的药物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有红斑、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明显。
二、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口炎表现各异,但一般都有口腔黏膜的红肿、疼痛、溃疡等表现。例如感染性口炎常有局部黏膜的炎症表现,非感染性口炎中创伤性口炎有与创伤因素相关的病损特点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口腔局部检查来诊断。详细了解患者的发病经过、用药史、接触史等,口腔检查观察黏膜的病变表现,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细菌培养、真菌涂片及培养等以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口腔黏膜疾病鉴别,如天疱疮、类天疱疮等大疱性疾病,这些疾病的水疱特点、黏膜损害范围等与口炎不同;还需与扁平苔藓等疾病鉴别,扁平苔藓的病损多为白色条纹状等表现,与口炎的炎症性表现有区别。
四、治疗原则
感染性口炎:病毒感染性口炎一般具有自限性,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如止痛、局部使用抗病毒药物等;细菌感染性口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真菌感染性口炎则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非感染性口炎:创伤性口炎需去除刺激因素,如调磨锐利牙尖、拔除残根残冠等;接触性口炎和药物性口炎需立即停止接触过敏原或致敏药物,使用抗过敏药物等治疗。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口炎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口腔卫生意识差等原因易患口炎。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可在喂奶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儿童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饮食上要均衡营养,增强免疫力。对于患有口炎的儿童,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口腔疼痛情况等,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等原因,易患口炎。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影响口炎的恢复。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口腔湿润,可使用加湿器等;积极控制全身疾病;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口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对于有效预防和治疗口炎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