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后是否残疾取决于骨折类型、治疗及康复情况。简单骨折经恰当治疗残疾概率低,复杂骨折风险高;及时恰当治疗利于恢复,不及时或不当治疗易致畸形愈合等;规范康复锻炼可助恢复功能,不规范则易致功能障碍,多数患者经正确治疗和康复可恢复较好功能,特殊人群需特殊对待以降残疾风险。
一、骨折类型
1.简单骨折
若为稳定性较好的简单手腕骨折,如裂缝骨折等,经过规范治疗,骨折愈合后一般对功能影响较小,发生残疾的概率较低。例如,儿童的青枝骨折,属于不完全骨折,通过适当的固定等处理,多数能良好愈合,恢复正常功能。对于成年人的单纯裂缝骨折,在正确复位固定后,骨折端能较好对合,经过康复锻炼,手腕功能可基本恢复,通常不会导致残疾。
2.复杂骨折
当手腕骨折为粉碎性骨折、累及关节面的骨折等复杂类型时,发生残疾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手腕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块碎裂严重,复位难度大,可能会影响关节面的平整性。如果治疗不当,如复位不良,可能导致手腕关节活动受限,进而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整体功能。累及关节面的骨折,若关节面不平整,后期容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手腕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严重影响手腕功能,增加残疾的可能性。
二、治疗情况
1.及时恰当的治疗
复位:如果手腕骨折能得到及时且准确的复位,是减少残疾发生的关键。例如,对于手腕骨折后,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正规的复位操作,使骨折端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为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儿童的手腕骨折,由于其骨骼的可塑性,及时复位后恢复相对较好。
固定:合适的固定方法能保证骨折端稳定,促进愈合。无论是采用石膏固定、夹板固定还是手术内固定等方式,选择恰当的固定对于防止骨折再移位、保证骨折顺利愈合至关重要。例如,手术内固定适用于一些复杂骨折,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等,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内固定物,能更稳定地固定骨折端,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降低残疾风险。
2.治疗不及时或不当
如果手腕骨折后没有及时就医治疗,骨折可能会发生畸形愈合。例如,骨折端错位愈合,导致手腕外观异常,且影响关节活动。对于一些陈旧性手腕骨折,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即使后期进行治疗,也往往难以恢复正常功能,容易遗留残疾。另外,固定不当也会影响骨折愈合,如固定过松导致骨折端再次移位,固定过紧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手腕出现缺血性改变等,进而影响功能恢复,增加残疾发生的可能性。
三、康复情况
1.规范康复锻炼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积极进行规范的康复锻炼是恢复手腕功能的重要环节。早期进行适当的手指屈伸等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手腕骨折固定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锻炼,能保持手指的灵活性。中期进行手腕关节的渐进性活动锻炼,如在骨折相对稳定后,逐渐增加手腕的旋转、屈伸等活动范围的锻炼,有助于恢复手腕的正常活动功能。经过规范康复锻炼的患者,手腕功能恢复较好,残疾发生概率低。
2.康复锻炼不规范或不及时
如果康复锻炼不规范,如锻炼时机不当、锻炼强度不够或过度等,可能会导致手腕功能恢复不佳。例如,过早进行过度的手腕活动锻炼,可能会影响骨折愈合,导致骨折再移位;而康复锻炼过晚或强度不足,则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老年人手腕骨折后,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康复锻炼不及时或不规范,更容易出现手腕功能障碍,增加残疾的发生风险。
总体而言,手腕骨折后通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和规范的康复锻炼,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较好的功能,发生残疾的情况并非普遍存在,但存在复杂骨折、治疗不及时不当或康复不佳等情况时,残疾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更应强调早期准确复位和及时规范的康复;老年人则要注重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以降低残疾发生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