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小关节紊乱是颈椎小关节错位或滑膜嵌顿致颈部疼痛等症状,病因与颈部突然扭转等有关,临床表现为颈部剧烈疼痛等,非药物干预有手法复位(专业医师操作、不可自行)、牵引治疗(专业人员指导)、康复锻炼(分伸展、旋转运动,循序渐进),疼痛剧烈可短期用非甾体抗炎药,特殊人群如儿童、女性、有颈椎病史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颈椎小关节紊乱是指颈椎的小关节(关节突关节)发生错位或滑膜嵌顿,导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的病症。其病因多与颈部突然扭转、长时间不良姿势(如长期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颈部外伤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均可发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因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更容易出现颈椎小关节紊乱。
二、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剧烈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其是旋转、侧屈等动作受限较为突出,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晕、上肢麻木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颈部不愿活动、哭闹等;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身体整体状态变化,症状感受略有不同;有颈椎病史的人群复发时症状可能相对更重。
三、非药物干预方法
1.手法复位
适用情况:由专业医师进行,适用于符合手法复位适应证的患者。
操作原理:通过特定的手法,将错位的颈椎小关节恢复到正常位置,解除滑膜嵌顿,从而缓解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操作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力度等,例如儿童患者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法操作需更加轻柔精准。
注意事项:必须由专业的骨科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进行,不可自行操作,以免造成损伤。
2.牵引治疗
适用情况: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拉开椎间隙,减轻小关节压力。对于因姿势不良等因素导致的颈椎小关节紊乱有一定效果。
操作原理:通过牵引装置对颈部施加牵引力,使颈椎间隙增宽,减轻关节内压力,为小关节的恢复创造条件。不同年龄患者牵引的重量等参数不同,儿童牵引重量需严格按照儿童身体状况计算,避免过度牵引造成损伤;成年人牵引重量也需根据病情调整。
注意事项:牵引治疗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牵引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3.康复锻炼
适用情况:适用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有助于增强颈部肌肉力量,维持颈椎稳定性,预防复发。
具体锻炼方法
颈部伸展运动: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缓慢将头部向一侧伸展,保持15-3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多次。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幅度可适当调整,儿童运动幅度不宜过大;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幅度。
颈部旋转运动:缓慢转动颈部,从一侧向另一侧旋转,同样保持一定时间后换方向,重复进行。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缓慢、平稳,避免快速、过度旋转造成损伤。
注意事项: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强度和难度,有颈部急性疼痛等严重症状时应暂停锻炼并咨询专业人员。
四、药物辅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在疼痛较剧烈时,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禁忌证等,例如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颈椎小关节紊乱多与外伤或不良姿势(如长时间歪头看东西等)有关,家长应注意纠正儿童不良姿势,发现儿童颈部不适不愿活动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手法复位等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康复专业人员操作,严格把控操作力度和方法。
2.女性:女性在特殊时期如生理期等,身体敏感性可能增加,在接受治疗时需告知医生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式,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生理期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有颈椎病史人群:此类人群颈椎小关节紊乱复发概率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中需更加注意颈部保护,坚持康复锻炼,定期进行颈部检查,治疗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