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以白色斑块或斑片为表现的癌前病变,病因与吸烟、局部刺激、念珠菌感染、全身因素有关,好发于颊黏膜等部位,有多种病变表现,通过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需与白色角化病等鉴别,治疗包括去除刺激因素、药物和手术治疗,预防要避免不良习惯、注意口腔卫生和均衡饮食,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殊情况需注意相应问题。
病因
吸烟:吸烟是口腔白斑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口腔白斑的风险越高。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口腔白斑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很多倍。
局部刺激因素
机械刺激: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口腔黏膜,可导致黏膜角化过度,引发白斑。例如,长期存在的残根刺激邻近的颊黏膜,可能逐渐诱发白斑。
化学刺激:长期大量饮酒、过量摄入辛辣食物等化学刺激也可能与口腔白斑的发生有关。
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与口腔白斑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患者中,念珠菌的检出率较高。
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缺乏:如缺铁、锌等,可能影响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口腔白斑的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部分口腔白斑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口腔白斑的发生发展相关。
临床表现
好发部位:多见于颊黏膜咬合线区域,其次为舌、唇、牙龈、腭等部位。
病变表现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质型斑块,边界清楚,稍高起于黏膜表面,质地中等。
颗粒状:白色斑块呈颗粒状突起,表面不平,多发生于颊黏膜口角区,可伴有充血。
皱纹纸状:多见于舌腹及口底,表面粗糙,呈白色皱纹纸样改变。
疣状:斑块厚而高起,表面呈疣状突起,多发生于牙龈、牙槽嵴等部位。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法观察口腔黏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色泽等表现。
病理检查:是确诊口腔白斑的重要方法,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观察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判断是否有异常增生及癌变等情况。
鉴别诊断
白色角化病:多由长期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一般去除刺激因素后,病损可逐渐变薄或消退,病理检查无上皮异常增生。
白色海绵状斑痣: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病变区呈灰白色或乳白色海绵状外观,病理表现为上皮增厚,棘细胞层增生等,但无癌变倾向。
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黏膜可出现白色条纹、斑块等病变,病变可累及多部位,病理表现为上皮不全角化,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与口腔白斑的病理表现有差异。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去除刺激因素:首先应劝导患者戒烟,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
药物治疗:对于有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另外,一些维A酸类药物等可能对口腔白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伴有重度异常增生或怀疑癌变的口腔白斑,应及时进行手术切除。
预防
避免吸烟及过度饮酒:吸烟者应尽量戒烟,减少酒精的摄入。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处理口腔内的不良刺激因素。
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患口腔白斑相对较少,但如果儿童有不良习惯,如长期咬颊、咬唇等刺激口腔黏膜,也可能引发白斑。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口腔情况,纠正不良习惯,若发现口腔黏膜有异常白色斑块,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口腔黏膜抵抗力下降,且常伴有多种口腔局部刺激因素,如牙齿缺失未及时修复等,更容易患口腔白斑。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及时处理口腔问题,一旦发现口腔白斑,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密切关注病变变化。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状态,增加口腔白斑的发病风险。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应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和口腔黏膜的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