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并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表现为各年龄段女性多见、唇颊侧牙龈乳头好发、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等,影像学无牙槽骨破坏,病理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牙龈癌是原发于牙龈的恶性肿瘤,40-60岁男性多见、后牙区好发,表现为溃疡或菜花状新生物等,影像学可见牙槽骨破坏,病理有癌细胞异型性等,牙龈瘤以手术切除为主并去除刺激因素,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考虑,牙龈癌以手术为主,早期可放疗,中晚期综合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治疗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牙龈瘤:是牙龈上特别是龈乳头处局限生长的炎性反应性瘤样增生物,一般认为它并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其发病可能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如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长期刺激,导致牙龈结缔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
牙龈癌:是原发于牙龈缘、龈乳头和附着龈的恶性肿瘤,多为分化程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以溃疡型最多见。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长期的机械刺激(如残根、残冠、锐利牙尖等)、不良修复体、烟草和酒精的刺激、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以及遗传因素等,这些因素可导致牙龈上皮细胞的基因突变,从而发生恶性转化。
二、临床表现
牙龈瘤
年龄与性别: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好发于中青年。
部位:多发生于唇、颊侧的牙龈乳头处,以下前牙区唇侧多见。
外观: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有的有蒂如息肉状,有的无蒂基底较宽。颜色可呈红色或粉红色,质地一般中等,若伴有炎症则质地较软,有溃疡时可有渗出。
症状:一般无自觉症状,当伴有炎症时可出现疼痛、出血等,肿块较大时可能会影响咀嚼、说话等功能。
牙龈癌
年龄与性别: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部位:好发于后牙区牙龈,如磨牙区、前磨牙区等。
外观:早期多表现为溃疡或菜花状新生物,随着病情进展,可向牙槽骨浸润,导致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溃疡型牙龈癌表面有坏死组织,易出血;外生型牙龈癌则呈菜花样突起。
症状:早期可能仅有牙龈溃疡、疼痛或牙痛等症状,易被忽视,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张口困难(肿瘤侵犯咀嚼肌等)、面部肿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诊断
牙龈瘤
影像学:X线检查一般无牙槽骨的破坏,可见牙龈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影。
病理:主要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等,伴有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增生明显,无肿瘤细胞的异型性等恶性特征。
牙龈癌
影像学:X线、CT或MRI检查可见牙槽骨有破坏,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骨小梁模糊或消失等。
病理: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或条索状排列,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如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等,可通过活检等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鳞状细胞癌等恶性肿瘤。
四、治疗原则
牙龈瘤
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需将肿块及波及的牙龈组织一并切除,同时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洁治牙石、拆除不良修复体等,以减少复发的可能。对于较小的牙龈瘤,也可采用激光切除等方法。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者若患牙龈瘤,手术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尽量减少对颌骨等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老年患者则要评估其全身状况,确保手术耐受性,术后注意休息和口腔卫生的维护。
牙龈癌
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肿瘤的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牙龈癌局部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或上颌骨全切除术等。对于早期牙龈癌,也可考虑放射治疗。对于中晚期患者,常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考虑:儿童患牙龈癌极为罕见,若发生,治疗需极其谨慎,充分评估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可能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老年患者由于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全身状况,控制基础疾病,术后加强监护和并发症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