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感染相关因素及自身因素有关。病原体感染相关因素包括产前母体感染、宫内环境、产时分娩过程、产道微生物及产后皮肤黏膜破损、医护操作、环境等;自身因素有免疫功能不完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均不成熟)及早产,早产儿各方面更不成熟,败血症风险更高。
一、病原体感染相关因素
(一)产前感染
1.母体因素:孕妇在孕期存在感染情况,如母亲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例如,母亲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进而感染胎儿。研究表明,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是新生儿败血症产前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绒毛膜羊膜炎时,羊膜腔内的细菌容易侵袭胎儿,导致胎儿在宫内感染病原体,引发败血症。
2.宫内环境因素:宫内长期处于不清洁的环境,或者有胎膜早破且破膜时间较长的情况,都增加了胎儿感染的风险。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如>24小时),外界细菌更容易通过破膜处进入宫腔感染胎儿,从而引发新生儿败血症。
(二)产时感染
1.分娩过程因素:分娩过程中,如果产程延长、助产过程消毒不严格等,胎儿容易接触到产道中的病原体。例如,产程延长时,胎儿经过产道的时间较长,接触产道内细菌的机会增加;助产过程中器械消毒不彻底,会将外界细菌带入产道感染胎儿。
2.产道微生物因素:产道本身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异常时,可能导致胎儿感染。正常产道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但当某些条件改变时,特定病原体可能大量繁殖并感染胎儿,如B族链球菌在产道中的定植异常增加时,容易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
(三)产后感染
1.皮肤黏膜破损因素:新生儿皮肤黏膜娇嫩,容易破损,如脐部、皮肤擦伤等,破损的皮肤黏膜为病原体侵入提供了门户。例如,脐部是新生儿常见的感染部位,脐带结扎后如果护理不当,细菌容易从脐部侵入,引发脐炎进而导致败血症;皮肤擦伤后,细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2.医护操作因素: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时,如果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容易导致病原体侵入。例如,静脉穿刺时,若皮肤消毒不彻底,细菌可能随着穿刺针进入血管,引发败血症;气管插管操作不当也可能将外界细菌带入呼吸道,进而引起感染播散导致败血症。
3.环境因素:新生儿居住环境不清洁,空气中病原体含量较高,或者护理人员手部卫生不达标等,都可能使新生儿感染病原体。例如,病房环境通风不良、卫生清扫不及时,空气中的细菌等病原体可附着在新生儿身上,增加感染机会;护理人员接触新生儿前未严格洗手,手上的病原体可传播给新生儿引发感染。
二、新生儿自身因素
(一)免疫功能不完善
1.非特异性免疫:新生儿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少,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吞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也不足。新生儿皮肤薄嫩,容易破损,防御外界病原体的能力差;胃酸分泌量低,不能有效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吞噬细胞数量少且活性低,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杀灭能力较弱,这些都使得新生儿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败血症。
2.特异性免疫:新生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不成熟。体液免疫中,新生儿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特别是IgM、IgG等抗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自身合成IgG的能力有限,导致对一些病原体的抵抗力不足;细胞免疫方面,T淋巴细胞功能不完善,细胞因子分泌不足,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使得新生儿在面对病原体感染时,不能迅速有效地启动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清除病原体,容易发生败血症。
(二)早产因素
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发育更不成熟,包括免疫功能等方面。早产儿的皮肤黏膜更薄嫩,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更差,如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均低于足月儿;早产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也较足月儿更不成熟,因此早产儿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明显高于足月儿。研究显示,胎龄越小,早产儿发生败血症的概率越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败血症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