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病情、准备器械材料)、手术步骤(选择切口、病灶清除、创面处理、骨缺损处理、闭合切口)、术后处理(抗感染、伤口护理、康复治疗),术前要全面评估病情和准备器械材料,术中依部位选切口、彻底清除病灶等,术后要抗感染、护理伤口并开展康复锻炼。
一、术前准备
1.评估病情
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骨髓炎的发病时间、既往治疗情况等。还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例如营养状况、是否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对手术耐受性的评估,因为儿童的身体机能和代谢与成人不同。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骨髓炎的病变范围、死骨形成情况、周围软组织受累程度等。例如,MRI对于显示骨髓炎早期的软组织炎症和骨髓水肿等情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2.准备手术器械和材料
根据骨髓炎的具体情况准备合适的手术器械,如骨钻、骨凿、刮匙等用于骨组织的操作。同时准备抗生素骨水泥等材料,若需要进行病灶清除后填充骨缺损等情况可能会用到。
二、手术步骤
1.切口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如果是长骨骨干的骨髓炎,可能会采用沿肢体长轴的直切口,以充分暴露病变区域。对于儿童患者,切口的选择要尽量减少对骨骺等生长结构的影响,避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例如,在儿童胫骨骨髓炎手术中,切口应避开骨骺板区域。
2.病灶清除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后,显露病变的骨组织。使用刮匙等器械彻底清除病灶内的坏死组织、脓液、死骨等。在清除过程中要尽量彻底,但要注意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对于慢性骨髓炎,可能存在多层的炎性肉芽组织和硬化骨,需要逐步清除。例如,在清除死骨时,要准确找到死骨的位置,将其完整取出,对于包裹在死骨周围的炎性组织也要充分刮除。
3.创面处理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以清除残留的碎屑和细菌。然后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对于感染严重且骨缺损较大的情况,可能需要放置抗生素链珠,通过链珠缓慢释放抗生素来持续杀菌。如果是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要注意避免过度损伤正常组织,冲洗时压力要适中,防止对儿童娇嫩的组织造成额外损伤。
4.骨缺损处理
如果存在骨缺损,可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较小的骨缺损,可以采用自体骨移植,从患者自身取合适的骨组织进行填充,如髂骨等部位的骨移植。对于儿童患者,自体骨移植要考虑取骨部位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生长影响较小的部位取骨。如果骨缺损较大,自体骨移植不足,可能会使用人工骨材料进行填充。另外,也可以采用外固定架等方法来维持骨的长度和稳定性,为骨愈合创造条件。
5.闭合切口
彻底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对于儿童患者,缝合时要注意采用精细的缝合技术,减少切口张力,促进切口良好愈合,可考虑使用可吸收缝线等减少拆线的痛苦和对儿童的刺激。如果创面污染严重或感染控制不佳,可能会采用延期缝合等方式。
三、术后处理
1.抗感染治疗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其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并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用药间隔,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进行准确调整。术后要持续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以确保彻底杀灭残留的细菌,预防感染复发。
2.伤口护理
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定期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儿童搔抓切口,定期更换敷料时要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减少切口感染的风险。
3.康复治疗
术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康复锻炼。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早期可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等非负重锻炼,随着病情的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和负重程度。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长骨骨髓炎术后儿童患者,在骨折愈合允许的情况下,逐步进行行走等功能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