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因颈椎长期劳损等致椎间盘等结构病变,有神经根型等不同类型,依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斜颈分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因胸锁乳突肌问题,后天性由多种因素引起,依不同类型通过相应检查诊断,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断鉴别要点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颈椎病
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其病因包括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例如,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颈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速颈椎的退变,从而引发颈椎病。中老年人由于颈椎本身的退变因素,也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但现在年轻人因不良生活习惯,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病变主要累及颈椎的椎间盘、椎体、椎间关节等结构。
斜颈
分为先天性肌性斜颈和后天性斜颈等。先天性肌性斜颈主要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导致,在胎儿时期胎位不正等因素可能参与其发生。后天性斜颈可由颈部外伤、炎症、神经系统病变等引起。比如颈部外伤后局部肌肉、骨骼等组织受损,可能导致斜颈;颈部炎症如淋巴结炎等波及颈部肌肉时,也可能影响肌肉正常功能引发斜颈;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性瘫痪等疾病可能伴有斜颈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病因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因素有差异,先天性肌性斜颈多在新生儿期发现,后天性斜颈则各年龄段因不同病因均可发生。
二、临床表现差异
颈椎病
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例如,患者可能出现拿东西时容易掉落的情况,在颈部活动时症状可能加重。
脊髓型:可出现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等表现,病情加重时可出现踩棉花感,胸腹部有束带感等。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等严重后果。
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
椎动脉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等,多在颈部活动时诱发。
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出生后可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有肿块,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随着生长发育,畸形逐渐明显。
后天性斜颈:除了颈部向一侧倾斜外,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颈部外伤导致的斜颈可能伴有颈部疼痛、肿胀等;颈部炎症引起的斜颈可能伴有局部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斜颈可能伴有肢体运动、感觉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颈椎病
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情况。通过X线能初步观察颈椎的骨骼结构变化。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椎体、椎间盘等结构的病变,如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椎管狭窄情况等。
MRI检查:对颈椎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软组织显示更为清楚,可明确脊髓受压情况等。
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超声检查可发现胸锁乳突肌增厚、挛缩等改变。
后天性斜颈:根据不同病因选择相应检查,如颈部外伤导致的斜颈可能需要X线、CT检查了解骨骼情况;颈部炎症引起的斜颈可能需要超声等检查观察颈部软组织情况;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斜颈可能需要头部MRI等检查评估神经系统情况。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颈椎病: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颈部不适的起始时间、加重缓解因素等,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颈部活动度检查、神经根牵拉试验等,再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颈椎病变情况,从而与其他可能引起颈部不适的疾病相鉴别,如肩周炎等疾病,肩周炎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与颈椎病的上肢放射痛等表现有区别。
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较易诊断。后天性斜颈则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如有无外伤史、颈部炎症史等,结合相关体格检查及相应辅助检查明确原发病因,进而与颈椎病等其他颈部疾病鉴别。例如,颈椎病主要是颈椎结构病变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而斜颈主要是颈部倾斜为主要表现,病因及病变部位等有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