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传染性因病因而异,病毒性急性肝炎多具传染性,甲肝、戊肝经粪-口传播,乙肝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丙肝与输血等相关;非病毒性急性肝炎一般无传染性,包括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等。防控上病毒性肝炎要针对不同类型采取饮食卫生、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等措施,非病毒性肝炎要合理用药、劝导戒酒等。
一、急性肝炎的传染性情况
急性肝炎是否具有传染性取决于其病因。
病毒性急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常见的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病毒性肝炎都属于此类。其中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比如食用被甲肝病毒或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等而感染;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在母婴垂直传播过程中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性接触传播等。
非病毒性急性肝炎: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例如药物性肝炎(由药物引起的肝脏炎症,如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等)、酒精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炎症)、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攻击肝脏引起的炎症)等,这些病因导致的急性肝炎不存在病原体在人群中传播的情况。
二、不同类型急性肝炎的具体情况
(一)甲肝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比如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个人卫生习惯不佳,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未经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等,就容易感染甲肝。儿童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被污染物品的机会相对较多,如果没有良好的卫生防护,感染甲肝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病程特点:甲肝为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急性期经过适当休息、对症治疗等,大多在3-6个月内康复,一般不会转为慢性肝炎。
(二)乙肝
传播方式: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有可能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容易转为慢性携带状态,进而增加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性接触传播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也较为常见,如果性伴侣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无防护的性接触就可能导致感染。
病情转归:部分儿童感染乙肝后可转为慢性乙肝,需要长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成年人急性乙肝也有少部分会转为慢性。
(三)戊肝
传播情况:戊肝的传播途径与甲肝类似,也是以粪-口传播为主,水源污染是引起戊肝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戊肝,但孕妇感染戊肝后病情相对较重,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四)非病毒性急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用药史是重要的诊断依据。比如儿童如果因感冒等疾病不合理使用某些抗生素等药物,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酒精性肝炎: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的成年人,儿童一般较少发生,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肝脏造成持续损伤,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等,引起酒精性肝炎。
三、对于急性肝炎传染性的防控措施
病毒性急性肝炎防控
甲肝和戊肝: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饮用安全的水源,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对于儿童,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乙肝: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性伴侣、经常接触血液的医护人员等)可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提倡安全性行为。
丙肝: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血制品输注,使用经过严格筛查的血液和血制品;医护人员在操作时要注意防护,避免职业暴露感染丙肝病毒。
非病毒性急性肝炎防控:对于药物性肝炎,要合理用药,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患者自己不要自行滥用药物;对于酒精性肝炎,要劝导长期大量饮酒者戒酒,帮助其认识到过量饮酒对肝脏的严重危害,儿童要避免接触酒精相关物品,防止误服等导致酒精性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