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鼻部情况,进行术前用药)、手术步骤(麻醉选择、切口选择、摘除息肉、处理鼻窦病变)、术后处理(鼻腔填塞、鼻腔冲洗、药物应用、随访观察),还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患者)注意事项,术前评估患者并用药,手术根据情况麻醉、操作,术后进行填塞、冲洗等并随访,儿童要安抚心理、精细操作等,老年要控基础病、防并发症等。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手术的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成年患者要询问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可能影响术后鼻腔黏膜的恢复,需建议患者术前一段时间戒烟。同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鼻部既往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鼻部检查:通过前鼻镜、鼻内镜等检查明确鼻息肉的大小、部位、范围等情况,还可进行鼻窦CT检查,了解鼻窦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这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很重要。
2.术前用药
糖皮质激素:可口服或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鼻黏膜的水肿,缩小鼻息肉体积,一般在术前1-2周开始使用。
抗生素:若患者存在鼻窦感染,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
二、手术步骤
1.麻醉
局部麻醉:对于范围较小、症状较轻的鼻息肉患者,可采用局部麻醉。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为丁卡因等,通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使其达到无痛状态。
全身麻醉:对于范围较广、症状较重或儿童患者,多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能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静、舒适,便于手术操作。
2.手术操作
切口选择:根据鼻息肉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一般可通过中鼻道进入鼻窦区域,若鼻息肉累及筛窦等部位,可能需要扩大切口。
摘除息肉:使用鼻息肉钳等器械将鼻息肉逐步摘除。操作时要尽量完整地摘除息肉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的鼻腔鼻窦黏膜。对于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的息肉,要小心分离,避免损伤周围结构,如筛前动脉等,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处理鼻窦病变:如果同时存在鼻窦病变,如鼻窦炎,需要对鼻窦进行清理,开放鼻窦窦口,改善鼻窦的引流情况。例如,对于筛窦病变,要清理筛窦内的病变组织,使筛窦与鼻腔相通。
三、术后处理
1.鼻腔填塞
术后可能会进行鼻腔填塞,常用的填塞材料有凡士林纱条等。填塞的目的是压迫止血、防止鼻腔粘连等。填塞时间一般为1-2天,具体时间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和出血风险等因素而定。
2.鼻腔冲洗
术后一段时间可开始鼻腔冲洗,一般在术后2-3天等局部情况稳定后进行。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的鼻腔冲洗液进行冲洗,每天1-2次,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血痂等,促进鼻腔黏膜的恢复,减少鼻腔粘连的发生。
3.药物应用
糖皮质激素:术后继续使用糖皮质激素,可鼻用或口服,减轻鼻黏膜的炎症反应,预防鼻息肉复发。鼻用糖皮质激素一般需要使用数周甚至数月。
抗生素:根据患者术后情况,继续使用抗生素一段时间,预防感染。
4.随访观察
术后需要定期随访,一般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进行鼻内镜检查等,观察鼻腔黏膜恢复情况、是否有鼻息肉复发等。如果发现有少量新生的息肉组织或鼻腔粘连等情况,可及时进行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鼻息肉患者在术前要更加注重对其心理的安抚,减轻其紧张情绪。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因为儿童的鼻腔鼻窦结构相对较娇嫩。术后要密切观察鼻腔通气情况和恢复情况,由于儿童鼻腔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注意避免鼻腔填塞过紧影响呼吸等情况。同时,要注意儿童术后的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使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在鼻腔冲洗等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方法,避免引起患者不适或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