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介绍了其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检查、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包括防鼠灭鼠、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预防办法,治疗遵循“三早一就”原则针对各期进行救治。
一、疾病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二、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1.病原体:病原体为汉坦病毒,根据血清学方法可将其分为多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临床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
2.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主要是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环境后,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例如,吸入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可经呼吸道感染;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可经消化道感染;被鼠咬伤或破损皮肤接触鼠类排泄物等,病毒可经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汉坦病毒后,病毒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三、临床表现
1.发热期:起病急,有发热,体温多在39-40℃,可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以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中毒症状,还可出现特征性的毛细血管损伤表现,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及腋下出现出血点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休克,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严重者可出现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的表现。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8天,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严重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头痛、血压升高、脉压增大、心率增快等。
4.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尿量逐渐增多,根据尿量和病情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和多尿后期。此期若处理不当,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及继发感染等。
5.恢复期: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1-3个月身体才能完全恢复,但少数患者可遗留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心肌劳损等后遗症。
四、诊断与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发热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常减少。
尿常规:发热期即可出现尿蛋白,病情越重,尿蛋白阳性率越高、程度越重。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汉坦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明确诊断;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意义。
病毒抗原检测:取患者的血清、血细胞或尿沉渣细胞等,检测汉坦病毒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胸部X线、CT等检查,了解肺部等脏器的病变情况,协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是采取“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的治疗原则,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合性抢救治疗。
1.发热期:可采取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等治疗措施。
2.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
3.少尿期:需进行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等治疗。
4.多尿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
六、预防措施
1.防鼠灭鼠:这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措施。可通过堵塞鼠洞、使用捕鼠器、投放灭鼠药等方法降低鼠密度。
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和用品;加强对可能被鼠污染环境的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对鼠类排泄物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重点人群如疫区的居民及进入疫区的人员应接种疫苗。对于从事鼠类相关工作的人员(如疾控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在工作中要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戴防护手套、口罩等。孕妇等特殊人群在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评估接种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