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和趾骨骨折有症状表现(疼痛、肿胀、畸形)、体格检查(压痛、纵向叩击痛)、影像学检查(X线、CT)及鉴别诊断(与软组织损伤、其他足部疾病鉴别),症状表现中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特点,体格检查需考虑不同人群反应,影像学检查各有适用及特点,鉴别要区分相关病症。
一、症状表现
1.疼痛
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足部活动、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而成年人则能明确指出疼痛位置。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神经可能受损,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仍会有局部不适感。
例如,单纯跖骨或趾骨骨折时,患者行走或用患足负重会使疼痛加重。
2.肿胀
骨折部位周围会出现肿胀,这是因为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肿胀程度可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严重骨折可能肿胀较为明显。在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久坐后突然受伤,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肿胀消退可能更慢。
比如,严重的跖骨骨折可能在数小时内就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可能有轻度瘀青。
3.畸形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骨折部位的畸形,如跖骨或趾骨的成角、缩短等畸形。这在明显移位的骨折中较为常见。儿童的骨骼可塑性较强,畸形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如果骨折移位明显也会出现相应畸形。有先天性足部畸形病史的患者,骨折后畸形可能与原有畸形叠加,需要仔细鉴别。
例如,跖骨骨折严重移位时,患足外观可看到明显的形状改变。
二、体格检查
1.压痛
医生会对跖骨和趾骨部位进行按压,寻找压痛最明显的部位,该部位往往提示骨折的可能位置。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压痛的反应不同,儿童可能因害怕疼痛而躲避按压,需要医生轻柔操作。对于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足部本身可能存在压痛,此时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判断是否有新的骨折。
比如,在跖骨骨干部位按压时,若患者有剧烈疼痛,提示该部位可能有骨折。
2.纵向叩击痛
对于趾骨骨折,医生可能会进行纵向叩击患趾的操作,若出现疼痛则提示可能有趾骨骨折。例如,叩击大脚趾时,若患者感到疼痛,需进一步检查是否有骨折。不同年龄的人群,纵向叩击痛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由于骨骼结构特点,叩击痛的判断相对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X线是判断跖骨趾骨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折的部位、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等)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
不同人群的表现:儿童的骨骼在X线下表现为骨骺等结构,骨折时需要注意与骨骺损伤相鉴别。老年人的骨质可能有疏松,骨折线可能相对不明显,但仍可通过X线发现骨折情况。对于有足部手术史或既往足部有特殊病变的患者,X线检查需要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例如,通过X线可以明确看到跖骨有一条清晰的骨折线,或者趾骨的骨折移位情况。
2.CT检查
适用情况:当X线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能需要进行CT检查。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多块跖骨或趾骨的骨折,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优势: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CT的分辨率比X线更高,能够发现X线难以察觉的骨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CT检查的必要性根据骨折的可疑程度而定。例如,儿童的复杂骨折可能更需要CT来准确评估骨折情况。
四、鉴别诊断
1.与软组织损伤鉴别
软组织损伤也可能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但一般没有骨折的畸形、纵向叩击痛等表现。通过X线等检查可以鉴别,软组织损伤在X线上无骨折线。不同年龄人群的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的鉴别需要综合考虑,如儿童的软组织损伤和轻度骨折有时需要仔细区分。
2.与其他足部疾病鉴别
例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足部疾病也可能有足部的疼痛、肿胀,但通过病史询问、血尿酸检查、类风湿因子检查等可以鉴别。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出现足部症状时,需要鉴别是痛风发作还是骨折,通过X线及相关血液检查可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