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前需评估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并进行鼻内镜和鼻窦CT等检查;常用手术方式有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及伴鼻窦炎的鼻息肉手术;术后要进行鼻腔护理,包括鼻腔冲洗和用药等,还需注意并发症如出血、鼻腔粘连等的处理,要充分术前准备、选合适术式、术后精心护理观察以提高手术效果助康复。
一、手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发育情况,评估手术对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儿童的鼻腔、鼻窦结构与成人不同,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避免对鼻腔正常结构的过度破坏影响其未来鼻腔功能的发育。对于成年患者,则要综合考虑全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影响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的特殊术前准备,但在术后护理中需关注不同性别的生活习惯对恢复的影响,如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鼻部外观对美观的影响等。
生活方式:吸烟患者需提前戒烟,因为吸烟会影响鼻腔黏膜的血液循环和纤毛运动,不利于术后鼻腔黏膜的修复。饮酒患者也需在术前一段时间内避免饮酒,减少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病史:若患者有鼻部其他既往手术史,要详细了解既往手术情况,评估再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如既往手术是否导致鼻腔粘连等情况,以便在术中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相关检查
鼻内镜检查:明确鼻息肉的大小、位置、范围等情况,这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能帮助医生确定手术的入路和切除范围。
鼻窦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鼻窦内的病变情况,包括鼻息肉与周围鼻窦结构的关系,如是否累及上颌窦、筛窦等,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制定更精准的手术计划。
二、常用手术方式
1.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
手术原理:利用鼻内镜的良好照明和放大效果,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鼻腔和鼻窦内的病变组织,通过特殊的手术器械将鼻息肉完整切除。鼻内镜具有视角广、操作精细等优点,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鼻腔正常黏膜和结构,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操作过程:患者一般采取仰卧位,鼻腔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医生将鼻内镜经鼻腔插入,找到鼻息肉病变部位,使用微型动力系统或息肉钳等器械逐步切除息肉组织。在切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鼻腔的正常结构,如中鼻甲、鼻窦开口等,以维持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
2.伴鼻窦炎的鼻息肉手术
手术特点:如果鼻息肉患者同时伴有鼻窦炎,手术不仅要切除鼻息肉,还需要对鼻窦内的病变黏膜进行处理。例如,要开放鼻窦开口,清除鼻窦内的炎性组织,恢复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功能。通常会采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联合鼻息肉切除术,通过扩大鼻窦开口,使鼻窦与鼻腔之间建立良好的通气引流通道,促进术后鼻窦炎症的消退和鼻腔功能的恢复。
三、术后恢复及注意事项
1.术后鼻腔护理
鼻腔冲洗:一般在术后2-3天开始进行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的鼻腔冲洗液,通过鼻腔冲洗可以清除鼻腔内的血痂、分泌物等,保持鼻腔清洁,促进鼻腔黏膜的修复。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压力和方法,避免因冲洗不当导致不适或损伤。
鼻腔用药:术后会使用一些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预防鼻息肉复发。不同年龄患者使用的药物剂型可能有所不同,如儿童可能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儿童剂型,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局部或全身副作用。
2.并发症及处理
出血:术后早期可能出现鼻腔少量出血,一般通过局部压迫等方法可以止血。如果出现大量出血,需及时就医处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处理方式略有不同,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相对较差,更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和及时有效的处理。
鼻腔粘连:术后要注意观察鼻腔通气情况等,若出现鼻腔粘连相关症状,如鼻塞加重等,可能需要再次进行手术分离粘连组织。这在儿童患者中也需谨慎处理,避免对其鼻腔正常结构和功能造成进一步影响。
总之,鼻息肉手术需要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和观察,以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