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耳鸣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等,儿童、老年、妊娠期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如儿童用药谨慎、老年需兼顾基础病、妊娠期用药谨慎等。
一、突发性耳聋、耳鸣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前的情况,包括是否有劳累、情绪激动、感染、外伤等诱因。了解耳鸣、耳聋出现的时间、程度、发展变化情况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诱因有所不同,比如年轻人可能因长期熬夜、过度用耳机等生活方式因素诱发,而老年人可能与血管退变等基础病史相关。
(二)体格检查
1.耳部检查:观察外耳道有无耵聍栓塞、异物等,检查鼓膜的形态、色泽、活动度等。
2.全身检查:进行全面的全身系统检查,排查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耳鸣的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
(三)听力学检查
1.纯音测听: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听阈,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突发性耳聋患者多表现为单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2.声导抗检查:了解中耳的传音功能,排除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问题。
3.耳声发射: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有助于早期发现耳蜗病变。
4.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客观评估听神经及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
(四)影像学检查
1.颞骨CT:排除颞骨结构的异常,如听骨链畸形、胆脂瘤等病变。
2.头颅MRI:排查颅内病变,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耳鸣的情况。
二、突发性耳聋、耳鸣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的人群,需调整作息。
2.心理疏导:由于突发性耳聋、耳鸣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突然发病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紧张情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比如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情绪波动,需要更耐心的心理安抚。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常用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可采用口服、静脉滴注等给药途径。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比如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使用需谨慎。
2.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可改善内耳的微循环,增加内耳的血液供应。
3.抗凝药物:对于怀疑有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4.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听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三)高压氧治疗
通过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促进内耳病变的恢复。适用于符合高压氧治疗指征的患者,要注意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压氧治疗的禁忌证,如未经处理的气胸等。
(四)耳鸣的治疗
1.掩蔽治疗:利用耳鸣掩蔽器产生与患者耳鸣频率相近的掩蔽声,掩盖耳鸣,从而缓解耳鸣症状。
2.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对耳鸣的不良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耳鸣对患者生活、心理的影响。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突发性耳聋、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在药物选择上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听力或生长发育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医护人员耐心沟通和观察。同时,要排查儿童是否存在先天性耳部畸形、感染等相关病因。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出血倾向,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可能加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风险。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要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
(三)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发生突发性耳聋、耳鸣时,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休息、心理疏导等。若必须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在进行相关检查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