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患者需从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护理,病情观察关注血糖及精神症状,生活护理涵盖饮食、休息活动,心理护理注重建立信任与支持,安全护理保障环境及防意外,特殊人群护理有各自要点。
精神症状观察:留意患者的情绪状态,如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兴奋躁动等表现;观察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等方面的变化;关注行为异常,如有无冲动伤人、自伤等危险行为。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糖尿病病史多年的患者,其精神症状可能与血糖长期不稳定相关,需更细致观察精神症状随血糖变化的规律。
生活护理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合理搭配。对于糖尿病合并精神障碍的患者,需控制总热量摄入,定时定量进餐。例如,早餐可安排适量的全麦面包、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餐以杂粮米饭搭配瘦肉、蔬菜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性,避免暴饮暴食,因为饮食不规律可能导致血糖大幅波动,进而影响精神状态。
休息与活动: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安排合适的活动。对于精神症状较轻、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患者,可鼓励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但要避免在血糖过低或过高时进行剧烈运动。儿童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12小时,并在家长陪伴下进行适度活动,如在安全的室内进行简单游戏等;老年患者则需注意活动时的安全,避免摔倒,活动强度应适中,可选择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
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要以耐心、温和的态度与患者沟通,通过倾听患者的诉求,建立起信任关系。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沟通方式有所差异。例如,与儿童患者沟通时,要采用儿童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如用简单易懂的故事、游戏等引导其表达内心想法;与老年患者沟通时,要尊重其生活经验,用缓慢、清晰的语言交流。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要充分理解其因疾病带来的身心困扰,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
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可采用心理疏导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引导患者认识到血糖控制与精神状态的关联,通过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改善状况。对于有冲动伤人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者,要采取温和的方式进行情绪安抚,避免刺激患者,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安全护理
环境安全:将患者安置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设施安全的病房环境中。移除病房内可能导致患者受伤的物品,如锐利的器具、绳索等。对于儿童患者,病房内的电源要进行防护,家具边角要做好圆润处理,防止儿童碰撞受伤;老年患者的病房要保证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卫生间要安装扶手,防止患者跌倒。
防意外措施:对于有自伤、冲动伤人风险的患者,要安排专人护理,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对于精神症状波动较大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其行为动向,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行为并进行干预。例如,当发现患者有情绪激动趋势时,可通过转移其注意力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防止发生自伤或伤害他人的事件。
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儿童患者:儿童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时,护理需格外谨慎。在饮食方面,要确保营养均衡且符合儿童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关注儿童对食物的喜好,采用有趣的方式引导其合理进食。在活动方面,要避免儿童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防止因血糖波动引发不适。心理护理上,要以童趣化的方式与儿童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通过游戏等活动缓解其精神障碍带来的不良情绪。
老年患者:老年糖代谢异常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在生活护理中要更加注重安全。饮食上要考虑老年人的消化功能,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活动时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防止摔倒等意外。心理护理要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经验,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怀,帮助其适应疾病带来的身心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