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精神状态改变和局部症状如感染病灶、迁徙性病灶;其护理包括一般护理(休息环境、饮食)、病情观察(生命体征、感染灶)、对症护理(发热、寒战护理)、感染控制护理(消毒隔离、无菌操作),还有新生儿和老年人败血症的特殊护理要点。
一、败血症的症状
(一)全身症状
1.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部分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新生儿)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体温不升。这是因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例如,研究发现败血症患者体内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大量释放,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2.寒战:常与发热相伴出现,由于病原体感染导致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从而出现寒战。
3.精神状态改变: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为拒乳、嗜睡、反应低下;成人败血症可能出现烦躁、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情况。这是因为败血症引起的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新生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症状可能更为隐匿。
(二)局部症状
1.感染病灶:皮肤、黏膜等部位可能存在感染灶,如皮肤破损处的红肿、化脓,伤口感染等。这是病原体侵入的门户,例如皮肤擦伤后未及时处理,细菌侵入引起局部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2.迁徙性病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迁徙性脓肿,如肺部脓肿、肝脓肿、骨髓炎等。这是因为细菌随着血液循环播散到其他组织器官,在局部繁殖形成脓肿。
二、败血症的护理方法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环境:患者需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减少机体消耗。环境应保持安静、整洁、舒适,温度适宜(一般18-22℃),湿度适中(50%-60%)。对于新生儿败血症,要提供温暖、安全的环境,注意保暖,可使用暖箱等设备维持体温稳定。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机体消耗。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新生儿败血症则要确保母乳喂养或合理的配方奶喂养,满足其生长发育及抗感染的营养需求。
(二)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体温超过38.5℃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降温措施;密切观察脉搏、呼吸的频率、节律及血压变化,早期发现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迹象。例如,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表现时,提示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
2.感染灶观察:观察皮肤感染灶的变化,如红肿范围是否扩大、有无新的化脓点等;对于迁徙性病灶相关部位,如肺部感染要观察患者呼吸情况、有无咳嗽咳痰加重等,肝脓肿要观察患者腹部症状等,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
(三)对症护理
1.发热护理:当患者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水温32-34℃)、头部冷敷等。新生儿禁用酒精擦浴,因为新生儿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不良反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禁忌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2.寒战护理:注意保暖,可适当增加盖被或调节室温,缓解患者寒战症状。
(四)感染控制护理
1.消毒隔离: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要严格洗手,患者使用的物品要定期消毒,如餐具、衣物、被褥等。新生儿败血症要将患者置于隔离病房,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2.无菌操作:进行各项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如静脉穿刺、伤口换药等,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五)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新生儿败血症:除上述一般护理外,要特别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避免臀部感染加重病情。喂养时要注意正确的喂养姿势,防止呛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吸吮力、哭声等一般状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老年人败血症: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护理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变化,因为老年人对感染的反应可能不敏感,容易延误病情。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根据老年人的消化功能调整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