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骨折治疗包括复位(手法复位适多数情况,手术复位用于手法复位失败等)、固定(外固定有石膏、支具,内固定用于手术复位后)、康复治疗(早期防并发症促循环,中期练关节活动度,后期力量及生活活动训练)、药物辅助(早期消肿止痛,后期促愈合,注意不同人群用药差异)。
一、复位
1.手法复位:适用于大多数手腕骨折情况,通过专业医生的手法操作,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对于儿童手腕骨折,由于儿童骨骼的柔韧性和可塑性,手法复位相对较为容易,且恢复潜力较大。成人手腕骨折也可首先尝试手法复位,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和移位情况来精准操作。
2.手术复位:如果手法复位失败,或者骨折端移位严重、涉及关节面等情况,则需要进行手术复位。例如,一些复杂的粉碎性骨折、累及关节的骨折等,手术复位能够更精确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创造条件。在老年人群中,手腕骨折若合并骨质疏松等情况,手术复位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以减少长期功能受限的风险。
二、固定
1.外固定
石膏固定:是较为常用的外固定方法,通过石膏绷带将手腕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手腕骨折,如简单的桡骨远端骨折等,石膏固定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促进骨折愈合。在儿童手腕骨折中,石膏固定也是常见的方式,需要根据儿童的手腕大小选择合适的石膏型号,确保固定效果良好且不会影响儿童手腕的正常生长发育。
支具固定:支具固定相对石膏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替代石膏固定。例如,对于某些轻度移位的手腕骨折,支具固定既能起到固定作用,又能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手部的一些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功能恢复。
2.内固定:手术复位后通常需要进行内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钢板、钢钉、螺钉等。内固定能够提供更坚强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老年患者中,内固定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恢复手腕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但内固定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需要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操作以降低风险。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手部血液循环。例如,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这有助于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帮助儿童进行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配合度可能相对较低,但早期的康复活动对他们的预后非常重要。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开始进行手腕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方式进行手腕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运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再移位。对于成年患者,中期康复可以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计划;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温和,逐步增加强度。
3.后期康复:当骨折基本愈合后,进行力量训练,包括手腕及手部肌肉的力量练习,可以通过握力器等工具进行锻炼,以恢复手腕的正常功能。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如穿衣、持物等,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患者在后期康复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例如体力劳动者可能需要加强手部力量以适应工作需求,而老年患者则更注重提高生活自理的相关能力。
四、药物辅助治疗
1.消肿止痛药物:在骨折后的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手腕的肿胀和疼痛,可使用一些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需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和适用人群。对于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消肿止痛方法,如抬高患肢等物理方法。对于老年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2.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一些药物可以辅助促进骨折的愈合,如骨肽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复位、固定等主要治疗措施。在使用促进骨折愈合药物时,同样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健康状况等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