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引起颌骨骨髓炎是因拔牙操作等致细菌侵入颌骨引发的疾病,其病因主要是拔牙后细菌感染且患者抵抗力下降,临床表现有局部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及全身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抗感染、局部处理和慢性期手术、支持治疗,预防需拔牙前评估、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护理,需及时诊治并注重预防降低发生风险。
一、拔牙引起颌骨骨髓炎的定义与病因
拔牙引起颌骨骨髓炎是指因拔牙操作等因素导致细菌等病原体侵入颌骨,引发的颌骨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拔牙后口腔内细菌感染,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细菌容易在颌骨内滋生繁殖,从而引发骨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拔牙后发生感染进而导致颌骨骨髓炎的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急性期:拔牙部位及其周围颌骨区域出现红肿热痛,疼痛较为剧烈,可伴有张口受限,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形成脓肿,皮肤表面可出现波动感。
慢性期:局部可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瘘管,从瘘管中可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碎片排出,病变部位周围组织可有增生、硬化等表现。
2.全身表现: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期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可能会有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因疼痛出现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情况;老年人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全身症状相对隐匿,但局部病变可能持续不愈。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发展,可见颌骨骨质破坏、密度改变等情况。慢性期可发现死骨形成、骨膜反应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颌骨骨质破坏的范围、死骨的位置等,对于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可以明确病变是局限于某一部位还是累及较大范围的颌骨。
MRI检查:在早期炎症阶段,能更早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判断病变范围和周围组织受累情况有优势。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情况,辅助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
穿刺检查:对病变部位的脓肿进行穿刺,可抽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并选择敏感抗生素。
四、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例如,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等抗生素。
局部处理:早期可进行局部切开引流,排出脓液,缓解症状。同时要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等进行口腔含漱。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口腔护理的温和性,避免刺激伤口。
2.慢性期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有死骨形成、经久不愈瘘管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及病变的骨质等。手术操作要精细,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要充分评估,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五、预防措施
1.拔牙前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全身疾病史,如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在血糖控制平稳后再考虑拔牙。例如,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且无明显酮症酸中毒等情况时,可谨慎拔牙。
检查口腔局部情况,评估拔牙的可行性及风险,对于口腔局部有炎症的患者,要先控制炎症后再拔牙。
2.拔牙中操作规范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拔牙过程中的细菌污染。操作要轻柔,减少对颌骨及周围组织的损伤。
3.拔牙后护理
告知患者拔牙后的注意事项,如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剧烈运动、按照医嘱服用药物等。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做好口腔护理和术后护理,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拔牙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拔牙引起颌骨骨髓炎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同时要注重预防,通过规范拔牙前后的操作及护理等措施,降低颌骨骨髓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