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应在3.3-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如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血糖控制不达标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不良影响,对孕妇可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影响产后健康,对胎儿可致生长异常、代谢紊乱、宫内缺氧等。
一、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
(一)空腹血糖控制标准
孕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这是因为空腹血糖水平反映了孕妇基础状态下的血糖情况,过高的空腹血糖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如可能导致胎儿过大等问题,而过低的空腹血糖则可能引起孕妇低血糖,影响孕妇健康及胎儿营养供应。
(二)餐后1小时血糖控制标准
餐后1小时血糖值应控制在≤7.8mmol/L。餐后1小时是血糖升高较为明显的阶段,此阶段血糖过高会增加孕妇发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影响胎儿的代谢环境。
(三)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标准
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能反映孕妇进食后血糖的恢复情况,过高的餐后2小时血糖同样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如增加巨大儿的发生概率等。
二、不同人群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年轻孕妇:身体代谢相对较为活跃,但仍需严格遵循上述血糖控制标准。由于年轻孕妇可能对高血糖的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不能因此放松对血糖的控制,因为高血糖对胎儿的影响不会因年龄而有本质区别,仍需密切监测血糖并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积极控制血糖。
高龄孕妇:随着年龄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可能升高,因此在血糖控制上要更加严格,除了遵循上述血糖标准外,还需要更密切地监测孕妇的血压、肾功能等相关指标,因为高龄孕妇在妊娠期糖尿病状态下更易出现合并症。
(二)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孕妇需要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原则。例如,应减少精制谷物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等食物的摄取。不同热量需求的孕妇饮食量会有所不同,一般根据孕妇的孕前体重、身高、孕周等因素来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并合理分配到三餐及加餐中。同时,要注意避免食用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
运动方面: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一般建议孕妇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每次运动时间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但要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对于有先兆流产等特殊情况的孕妇,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避免运动对妊娠造成不良影响。
(三)病史因素
有既往糖尿病史的孕妇:这类孕妇在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上难度可能更大,需要在孕前就将血糖控制在较好水平,孕期要密切监测血糖,可能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控制的基础上联合胰岛素治疗来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同时,要更加频繁地监测孕妇的各项指标,如血糖、肾功能、眼底等,因为既往糖尿病史会增加孕妇在妊娠期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无既往糖尿病史但本次妊娠发现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多数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来控制血糖,但如果经过一定时间的饮食运动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则需要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以保障母婴健康。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孕妇对治疗的反应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三、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影响
(一)对孕妇的影响
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血糖控制不佳的孕妇更容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同时也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概率,还可能导致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宫缩乏力等情况,影响分娩进程。
影响孕妇产后健康:血糖控制不好的孕妇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升高,同时也可能出现伤口愈合不良等问题。
(二)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生长异常:过高的血糖会导致胎儿过大,增加难产、剖宫产的概率;而过低的血糖控制又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出现低体重儿等情况。
胎儿代谢紊乱:高血糖环境会影响胎儿的代谢编程,可能增加胎儿出生后患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胎儿宫内缺氧:孕妇血糖控制不佳时,可能导致胎盘血管病变,影响胎盘的气体交换功能,从而引起胎儿宫内缺氧,严重时可危及胎儿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