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在定义、病原体相关、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菌血症是血液有微生物但无全身中毒症状,靠血液培养诊断,用抗生素等治疗;毒血症是细菌毒素入血致全身中毒症状,血液培养阴性,靠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中和毒素等治疗;败血症是致病菌在血液繁殖致全身感染,靠血液培养等诊断,需早期足量用抗生素等治疗。
一、定义差异
菌血症:是指血液中出现微生物,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此为菌血症的典型特征,细菌在血液中短暂存在,一般无全身中毒症状,不过对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婴幼儿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衰退等)需密切关注,因可能进一步发展。
毒血症:是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身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血液中找不到细菌,重要是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发病症,对于儿童,因其新陈代谢快,毒血症可能对其器官功能影响更迅速,需及时干预。
败血症:是指各种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致病菌可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并大量繁殖,产生多种毒素,导致严重的全身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新生儿由于其生理特点,血脑屏障等发育不完善,患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往往较为凶险。
二、病原体相关
菌血症: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等,当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如儿童皮肤擦伤、老人皮肤干裂),葡萄球菌等可能侵入血液引发菌血症,一般通过及时处理局部伤口并使用抗生素等可控制,但对于免疫功能不全者易迁延。
毒血症: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是关键,比如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导致毒血症相关的肌肉痉挛等症状,不同病原体产生的外毒素作用靶点不同,如白喉杆菌外毒素主要损害心肌和外周神经等。
败血症:病原体多样,包括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等,新生儿败血症可能由产前、产时或产后感染引起,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病情进展快。
三、临床表现差异
菌血症:起病多较急,患者可出现寒战、发热等,体温可呈间歇热等,一般中毒症状相对较轻,如儿童患菌血症时可能仅表现为精神稍差、轻度发热,而成人可能有乏力等表现,但需警惕其向败血症发展。
毒血症: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热、头痛、呕吐等较为突出,儿童可能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情况,且毒血症时一般无明显的血液中细菌存在,但毒素引起的症状持续存在,若不及时处理毒素吸收会对多个器官功能产生影响。
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持续高热,可伴有皮肤瘀点、肝脾肿大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等,各年龄段患者表现虽有差异,但均需积极救治,新生儿败血症可能表现为反应低下、不吃不哭、体温不升等非特异症状,易被忽视。
四、诊断方法差异
菌血症:主要通过血液培养来诊断,在患者发热初期、抗生素应用前抽取血液进行培养,若培养出病原菌则可确诊菌血症,对于儿童采血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毒血症: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血液培养一般为阴性,可检测到患者血液中的毒素相关指标,如检测破伤风毒素等,儿童检测毒素时需注意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败血症:血液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同时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检测,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可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检查时要考虑其生理指标的正常范围差异,如新生儿血常规指标与成人不同。
五、治疗原则差异
菌血症: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杀灭血液中的细菌,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对于儿童要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剂型和剂量,尽量减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要处理原发感染病灶。
毒血症:除应用抗生素外,关键是中和毒素、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抗毒素血清等中和相应外毒素,对于高热儿童要采用适当的降温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避免高热惊厥等并发症。
败血症: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关键,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静脉给药等方式,同时进行支持治疗,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等,新生儿败血症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发育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