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诊断包括体格检查观察局部表现和肢体功能、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CRP、ESR)、影像学检查的X线(早期和中后期表现)、CT(优势和表现)、MRI(早期诊断价值和病变范围评估)以及细菌学检查的标本采集(脓肿穿刺液培养、血液培养)和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检查中的表现有差异。
一、体格检查
1.局部表现观察:查看感染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了解病变部位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窦道等异常开口。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较薄嫩,炎症表现可能相对更易观察,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触压引起患儿不适;成年患者则重点关注病变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与范围。
2.肢体功能评估:检查病变肢体的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因疼痛或骨质破坏等导致的活动受限。比如骨髓炎累及下肢时,可观察患者行走步态、患肢的负重能力等。不同年龄患者肢体功能评估方式有差异,儿童需结合其发育阶段判断运动功能是否正常,成年患者则依据日常活动能力来考量。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急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一般白细胞计数可达到(10-20)×10/L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以上。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特点,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相对不太典型,但仍可通过该指标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常呈正相关。骨髓炎患者CRP通常明显升高,治疗有效时其水平可逐渐下降。对于不同年龄患者,CRP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有所不同,但临床中主要依据其动态变化来评估炎症活动情况。
红细胞沉降率(ESR):ESR在骨髓炎时也会加快,同样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儿童的ESR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一般儿童ESR相对成年人稍快,在骨髓炎时其增快程度可辅助判断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早期表现:急性骨髓炎发病后1-2周内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仅可见软组织肿胀等非特异性改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X线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中后期表现:发病2周后,X线可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等改变,如骨小梁模糊、破坏,可见骨膜新生骨形成等。不同部位的骨髓炎在X线表现上有一定特征,例如长骨骨髓炎常见骨干或干骺端的骨质异常改变。
2.CT检查
优势:对于X线检查不易发现的部位(如骨盆、脊柱等)骨髓炎,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死骨的位置与大小以及软组织脓肿等。在儿童复杂部位骨髓炎的诊断中,CT能提供更精准的解剖信息,帮助医生明确病变范围。
表现:可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细小骨质破坏灶、早期的骨膜下脓肿等,能更清楚地显示骨皮质的破坏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3.磁共振成像(MRI)
早期诊断价值:MRI是骨髓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能在病变处骨质出现明显改变之前,显示出骨髓内的炎性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情况。对于儿童骨髓炎,由于其骨髓造血组织丰富,MRI对早期病变的敏感性更高,可更早发现病变部位的异常信号。
病变范围评估:能多平面成像,准确显示骨髓炎病变的范围,包括累及的骨皮质、骨髓腔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细菌学检查
1.标本采集
脓肿穿刺液培养:对于怀疑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可通过穿刺抽取脓肿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在儿童操作时需特别小心,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组织,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穿刺以防止污染。
血液培养:对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血液培养有一定阳性率,可帮助明确致病菌。但儿童血液培养阳性率相对可能较低,需多次采血培养提高阳性检出率。
2.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种类,如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同时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血源性骨髓炎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较为常见,通过细菌学检查明确后可针对性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但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