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基于力学原理,操作包括准备、解除肌肉紧张、矫正移位、维持复位位置,有适应证和禁忌证,复位后护理要关注固定和并发症,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儿童和老年患者有不同特点。
一、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的原理
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是通过术者的手法操作,利用力学原理将移位的尺桡骨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以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恢复肢体的功能。其原理基于骨折断端的移位机制,通过调整肢体的位置、方向等,借助肌肉的牵拉、骨端的对合等作用来实现复位。
二、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的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患者通常取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患肢外展置于手术台上。需要对局部进行适当的消毒、铺巾等操作,以减少感染风险。
术者需熟悉骨折的移位情况,通过X线等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方向。
2.解除肌肉紧张
一般先通过轻柔的按摩、牵引等方法放松骨折周围的肌肉。例如,对于前臂的骨折,可沿肢体的纵轴进行轻度的牵引,缓解因肌肉收缩导致的骨折断端的嵌顿等情况。
3.矫正移位
根据骨折的具体移位情况进行复位。如果是侧方移位,术者可通过相对的手施加相反方向的力来矫正侧方移位;如果是成角移位,则通过调整肢体的角度来矫正成角。例如,对于尺骨骨折向桡侧成角的情况,术者可将手放在骨折部位的两侧,施加适当的力使成角得到纠正。
在儿童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中,由于儿童骨质较软、可塑性强,复位相对较容易,但操作仍需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儿童的生长潜力大,部分轻度移位的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老年患者,由于骨质可能存在疏松等情况,手法复位时要特别注意力度,防止造成骨折端进一步损伤或周围软组织的过度损伤。
4.维持复位位置
在复位达到满意效果后,通常需要维持骨折端的位置,可通过适当的外固定装置(如小夹板、石膏等)来保持骨折断端的复位状态,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三、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
新鲜的尺桡骨骨折,骨折断端移位不是特别严重,通过手法复位能够达到较好复位效果的情况。例如,一些无明显粉碎、移位相对简单的尺桡骨骨折。
对于一些虽然骨折移位较明显,但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如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手法复位。
2.禁忌证
骨折断端有严重的软组织嵌入,手法复位难以将其分离的情况。
开放性骨折,因为手法复位可能会导致感染的扩散,一般开放性骨折需要进行清创等手术处理。
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且损伤较严重,需要优先进行手术处理神经血管的情况。
四、尺桡骨骨折手法复位后的护理与康复
1.护理方面
固定后的护理:要密切观察外固定装置的松紧度,如小夹板固定时,要防止过紧导致肢体缺血,也不能过松失去固定效果。定期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外固定装置对皮肤的压迫情况,及时调整。
并发症观察:注意观察是否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肢出现剧烈疼痛、进行性肿胀、皮肤苍白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2.康复方面
早期康复:在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可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早期的手指活动等康复训练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而且儿童恢复能力强,早期适当的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老年患者早期康复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等情况。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进展,可逐渐增加前臂的旋转等活动,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的情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一般在骨折后2-3周左右,可根据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适当增加前臂的轻度旋转等康复练习。
后期康复:骨折临床愈合后,要加强前臂的旋转、屈伸等功能锻炼,可通过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逐步恢复前臂的正常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后期功能锻炼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因为儿童的可塑性强,通过积极的康复锻炼大多能恢复良好的肢体功能;老年患者后期康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可结合物理治疗等辅助手段来促进功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