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手术存在术中神经、血管、硬膜囊损伤及术后感染、脑脊液漏、邻近节段退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风险;术前要全面评估病情、做好心理和术前准备;术后需注意体位护理、观察切口和神经功能、进行康复锻炼、预防并发症并定期复查。
一、手术风险
(一)术中风险
1.神经损伤风险:腰椎管内有神经组织通过,手术操作时可能因器械触碰、解剖结构变异等导致神经损伤。例如,在减压过程中,过度牵拉或误操作可能引起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相关研究表明腰椎管狭窄手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1%-5%。
2.血管损伤风险:椎管周围有血管分布,如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分支等,手术中可能损伤血管,引起大出血,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不过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血管损伤发生率较低,但仍需高度重视。
3.硬膜囊损伤风险:硬膜囊包裹着脊髓和马尾神经,手术中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出,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硬膜囊损伤发生率约为2%-3%。
(二)术后风险
1.感染风险:包括切口感染、椎管内感染等。术后切口感染与患者自身抵抗力、手术操作中的无菌原则执行情况等有关,椎管内感染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可能导致脑膜炎等。一般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在3%-5%左右,椎管内感染发生率更低。
2.脑脊液漏风险:多与术中硬膜囊损伤未处理好或处理不当有关,脑脊液漏可引起头痛、低颅压等症状,严重时影响切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脑脊液漏发生率约为1%-2%。
3.邻近节段退变风险:腰椎管狭窄手术可能会改变脊柱的应力分布,导致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关节突等结构退变加速,进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有研究显示术后5年内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约为10%-15%。
4.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术后患者活动减少,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若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约为1%-2%。
二、注意事项
(一)术前注意事项
1.全面评估病情: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腰痛、下肢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还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等,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腰椎X线、CT、MRI等)全面评估腰椎管狭窄的程度、部位等情况,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对于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手术风险。
2.心理准备:患者要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和预后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家属也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术前准备:术前需进行皮肤准备,如洗澡、清洁手术区域皮肤等;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卧床的情况;根据手术需要,可能会进行肠道准备等。
(二)术后注意事项
1.体位护理:术后患者一般需平卧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少脊柱的扭曲和压力。根据手术情况,可能会建议患者适当翻身,但要注意轴线翻身,避免脊柱扭曲。
2.切口观察: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敷料是否干燥,若发现切口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3.神经功能观察:密切观察患者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大小便情况,若出现下肢麻木加重、无力、大小便失禁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康复锻炼:术后早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如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一段时间后可逐渐进行腰背肌锻炼和下肢关节活动度锻炼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患者,康复锻炼更要缓慢进行,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对于年轻、身体素质较好的患者,可适当加快康复锻炼的进度,但也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5.并发症预防: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促进胃肠蠕动,预防肺部感染和便秘等。对于有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患者,可使用弹力袜等辅助预防措施。
6.定期复查:术后需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包括影像学检查(如腰椎X线、CT等),以了解手术效果和脊柱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