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钢板不取有不同情况影响。多数患者长期存在潜在风险,如金属疲劳断裂、感染、影响关节功能,且老年和年轻患者受影响有差异;部分情况可考虑不取,包括钢板位置特殊无症状及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再次手术;判断是否取出需通过临床症状评估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观察症状,影像学如X线、CT检查钢板情况。
一、对多数患者的影响
1.长期存在的潜在风险
金属疲劳与断裂风险:钢板作为内固定物,在人体活动过程中会持续受到应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生金属疲劳,进而有断裂的可能。有研究表明,在一些长期负重活动的患者中,尤其是年龄较大、活动量相对较高的人群,钢板断裂的概率会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例如,一项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钢板内固定术后的长期随访研究发现,术后10年左右钢板断裂的发生率有一定比例。
感染风险:虽然概率较低,但钢板作为异物长期留在体内,仍存在潜在的感染风险。如果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发生,细菌可能在钢板周围滋生繁殖,引发感染。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取出钢板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对关节功能的影响:部分患者可能会因钢板的存在而感觉局部不适,尤其是在关节活动时,钢板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比如在髋关节活动时,钢板可能会与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结构产生摩擦,导致患者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进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行走、上下楼梯等。
2.对特定人群的差异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钢板长期留在体内可能带来的上述风险相对更为突出。而且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会增加钢板不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的处理难度。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钢板周围感染的控制难度较大,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感染的愈合。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通常活动量较大,钢板断裂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年轻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会较快恢复正常活动,甚至进行一些较为剧烈的运动,这会使钢板承受更大的应力,从而增加了钢板断裂的可能性。同时,年轻患者对关节功能的要求较高,钢板的存在对关节活动的影响可能会对其工作和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如影响从事需要频繁关节活动的工作等。
二、钢板不取的相对安全情况
1.部分情况可考虑不取
钢板位置特殊且无明显症状:如果钢板位于相对较深的位置,周围组织包裹较好,而且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经过长期随访检查,钢板没有明显的松动、移位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取出钢板。例如,一些股骨颈骨折钢板固定位置较为隐蔽,周围组织对钢板的固定和保护较好,且患者没有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异常表现时。
患者身体状况不允许再次手术:当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无法耐受再次手术时,从手术风险评估的角度出发,如果钢板不取对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影响不大,也可以考虑保留钢板。比如一位合并有严重冠心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再次手术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此时综合评估后可考虑不取出钢板。
三、判断钢板是否需要取出的评估方法
1.临床症状评估
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局部疼痛、肿胀、异常活动等症状。如果患者出现持续的局部疼痛,尤其是在负重或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或者出现局部肿胀、皮肤发红等感染迹象,往往提示钢板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考虑取出钢板。
评估患者的关节功能情况,如髋关节的活动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行走困难、跛行等情况。如果关节功能明显受钢板影响,也需要考虑取出钢板。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定期进行X线检查可以观察钢板的位置、是否有松动、断裂等情况。通过X线片可以清晰看到钢板与骨骼的关系,钢板周围是否有骨吸收等异常表现。一般建议术后定期进行X线随访,如术后1年、3年、5年等时间点进行X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钢板的异常情况。
CT检查:对于一些X线检查难以清晰判断的情况,如钢板周围细微的骨折愈合情况、钢板是否有早期断裂迹象等,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当X线提示钢板周围有可疑的骨吸收区时,通过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骨组织的变化情况,从而为是否取出钢板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