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有多种分型,按骨折线部位分为股骨头下、经股骨颈、股骨颈基底骨折;按X线表现分为I型(Pauwels角<30°外展型)、II型(Pauwels角30°-50°中间型)、III型(Pauwels角>50°内收型);按移位程度分为I型(不完全骨折无明显移位)、II型(完全骨折无移位)、III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IV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不同分型在血供、稳定性、预后等方面各有特点。
一、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股骨头下骨折
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此型骨折对股骨头血供破坏最大,因为股骨头的血供主要来自关节囊外的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经股骨颈基底进入股骨头,而股骨头下骨折会严重损伤这些血管,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较高。无论年龄大小,该型骨折预后相对较差,尤其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2.经股骨颈骨折
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其对血供的影响介于股骨头下骨折和基底骨折之间。骨折后,股骨头的血供部分受损,坏死概率也存在,但相对股骨头下骨折要低一些。不同年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治疗选择及预后情况,对于青壮年患者,如果治疗得当,有一定的恢复可能,但也需要密切关注骨折愈合及股骨头血供情况。
3.股骨颈基底骨折
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此型骨折部位血供破坏较小,骨折愈合相对容易,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较低。对于各年龄组患者,尤其是青壮年患者,预后通常较好,骨折愈合的可能性较大,且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相对较低。
二、按X线表现分型(Pauwels分型)
1.I型
骨折线与水平面夹角(Pauwels角)小于30°。属于外展型骨折,骨折端受肌肉牵拉,错位倾向较小,稳定性相对较好。在治疗上,多可采用保守治疗等方法,骨折愈合的概率相对较高,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相对较低,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这种相对稳定的骨折类型治疗后恢复情况一般较好。
2.II型
骨折线与水平面夹角(Pauwels角)在30°-50°之间。属于中间型骨折,其稳定性及预后介于I型和III型之间。骨折端的稳定性不如I型,有一定的错位倾向,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内固定等,同时也需要关注骨折愈合及股骨头血供情况。
3.III型
骨折线与水平面夹角(Pauwels角)大于50°。属于内收型骨折,骨折端错位倾向明显,稳定性差,对股骨头血供的影响相对较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较高。治疗相对复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方式,青壮年患者也需要积极处理以降低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按移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
1.I型
不完全骨折,骨折仅部分累及股骨颈,骨折无明显移位。X线表现为股骨颈出现部分骨折线,但骨折端没有明显的分离或移位。此型骨折相对稳定,治疗多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牵引等,预后较好,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低,无论是老年还是青壮年患者,经过合适的治疗后骨折愈合的可能性较大。
2.II型
完全骨折但无移位。骨折线贯穿股骨颈,但骨折端没有发生移位。这种类型的骨折也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是完全骨折,仍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治疗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等方法,相对GardenI型,其愈合过程需要关注骨折端是否会发生移位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需综合评估。
3.III型
完全骨折,部分移位。骨折端出现部分移位,股骨头与股骨颈有部分错位,但股骨头仍与髋臼保持部分接触。此型骨折稳定性较差,有进一步移位的可能,治疗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虑内固定的稳定性等问题,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面临更高的股骨头坏死风险,青壮年患者也需要积极处理以尽量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
4.IV型
完全骨折,完全移位。骨折端完全错位,股骨头与股骨颈完全分离,股骨头与髋臼的接触完全丧失。此型骨折对股骨头血供破坏最为严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极高,治疗多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无论年龄大小,预后相对较差,老年患者可能因为身体状况等因素,术后康复需要更加谨慎,青壮年患者则需要关注人工关节置换后的长期功能恢复等问题。



